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评论:早该如此

Andreas Becker
2018年7月28日

德国政府阻止了中国投资人对两家德国企业的并购。德国之声评论员Andreas Becker认为,此乃正确做法,无关保护主义,而关乎机会均等。

China STaatsbesuch Merkel Fahne
德国政府阻止了中资对两家德企的并购图像来源: Getty Images/AFP/J. Lee

(德国之声中文网)欧盟与美国在贸易争端中刚刚相互接近,德国联邦政府便向中国出示两张红牌:阻止中国国企成为柏林电网运营商50Hertz的股东,以及预期将否决把威斯特法伦机械设备制造商莱菲尔德(Leifeld)出售给中方投资人。

从北京的视角出发,此事似乎显示了欧盟现在是同美国携手,共同反华。北京亦会痛感德国人的说法伪善有加:德国人先是抱怨保护主义滋长;随后,自己却紧闭门户。

柏林倒确像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实施钢铝保护性关税一样,以国家安全和保护敏感基础设施作为理由。然而,这一理由完全站得住脚,因为,它分别涉及电力供应(50Hertz)和用于航空航天和核领域的材料(莱菲尔德)。

不过,给中国投资人的红牌与时下的贸易争端毫无关系。其实,对于过去数年中企在德进行的史无前例的收购行为,这是早该作出的反应。

中方的收购战略

德国曾经的混凝土泵世界市场领头羊普茨迈斯特(Putzmeister)、欧司朗(Osram)灯具板块、机械设备制造商克劳斯-马费伊(Krauss-Maffei)、离岸风电场运营商WindMW、垃圾处理康采恩EEW以及能源服务商Ista,已经纷纷落入中国之手。

德国之声评论员Andreas Becker

只是在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被中国美的(Midea)拿下后,德国才有了关于战略上重要的技术是否由此卖给了中国--这个既不是欧盟成员国、也不是盟友、也不是民主制国家--这一问题的讨论。人们认识到了,所卖给的那个国家正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目标:使其工业在高端技术领域占据世界市场领先地位,即成为德国企业的直接竞争对手。

能源和动力系统、生物技术、医学技术、机器人技术、航空航天、新型材料、信息技术以及所有与工业4.0相关的技术,中国领导层都已确认为关键领域。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中资参股的德企中几乎有三分之二与涉及这些领域。

没有机会均等

德国国内这一讨论的结果是,2017年夏季就对外经济法进行修改。自此起,联邦政府有权否决来自非欧盟成员国的投资人。

北京对此当然不高兴,但应能理解德方此举的理由。因为,中国同样保护其关键企业不被外资并购。即使从极端市场自由视角出发,也能理解对这两个中资收购行为的阻挡。原因就在于,德国企业可以轻易就被收购,而中国企业却受到保护,谈不上机会均等。

再者,中国国企以及私企,都缺乏透明度。这些企业的并购行为通常获得政府的补贴和贷款,而这完全就是扭曲竞争。在此条件下,若眼德国看着重要企业一一被竞争对手鲸吞而无所作为,便是近乎愚蠢。

重要企业和技术在全欧盟层面上都应受保护。这方面已有相关努力。问题在于,欧洲人是否会在此拧成一股绳。毕竟,希腊、葡萄牙还有匈牙利等国如今已经习惯于依赖中国投资。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