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郝柏村出书解读蒋介石日记

2011年6月17日

台湾前行政院长郝柏村出书,就蒋介石从1945年至1949年的日记中有关军事与外交的部分,加以注解。

General Chiang Kai-Shek, left, poses with his wife Madame Chiang Kai-Shek during a 1942 conference in Burma. (AP Photo)
蒋介石夫妇图像来源: AP

台湾前行政院长郝柏村与天下文化出版社合作出版的《郝柏村解读蒋公日记:1945- 1949》昨天正式发行。天下文化出版社副总监吴佩颖先生认为,93岁的郝柏村出版此书是为了负起他的"历史责任"。郝柏村认为"现今两岸乃至全球华人在讨论这段历史时,有些不尽符合事实。尤其是两岸因为意识形态不同,基于两岸不同的历史观,在处理这段历史时有所不同,这是他兴起出版这本书的念头。" 吴佩颖特别提到,郝柏村有一次在上海参观共产党盖的128 淞沪会战的纪念馆,进去看过后,觉得内容百分之九十五都是错的。因为郝柏村本人参加了该场战役,知道当时实际发生的情形,郝柏村认为很多陈述和说法与事实不符。

毛泽东图像来源: AP

吴佩颖说明,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了他在兵马倥偬时他个人对整体的军事和外交的看法。而郝柏村则想在在这五年的日记中,找出国民党为什么失败,共产党为什么在中国大陆取得胜利的原因。吴佩颖叙述郝柏村认为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他(郝柏村)从国民党的党性开始分析,认为国民党在中国大陆从民国元年开始一直到抗战胜利,虽然经历34年,但是对中国社会的掌握,以及对大中国的统治,完全不是大家想象的坚定,整个国民党对局势的控制几乎完全没有做到,在1945年日本失败撤走之后,国军在总体兵力上是占着很大的优势,可是共产党更是深入民间,反而可以透过很多民间力量,来跟国民党抗衡,扭转劣势。"

郝柏村在书中除了陈述了蒋介石和毛泽东两人不同的领导特质和战略想法,也阐述外交对内战的影响。除了探讨国共战争成败的原因,此书也对蒋介石丢掉整个大陆江山后的心情有所描述。吴佩颖说:"蒋介石先生自责甚深,痛不欲生。郝院长的解读是说,蒋或许有自裁的想法。但是我认为蒋介石先生在他的日记中呈现非常坚强、坚毅的人格,当他遇到困境时,他会在宗教上寻求力量。 他在日记上特别提到他会去祈祷,请上帝指示他该如何去做。"

200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中心陆续公开蒋介石日记,到去年为止已经公布了从1915年到1972年的日记,这期间两岸学者纷纷到胡佛中心抄写该日记。这段历史的真相也逐渐呈现世人眼前。吴佩颖提到蒋介石日记的公布,对台湾社会的启示。至于蒋介石的功过,则待世人自己判断。他说:"在台湾如果我们用一个大的角度来看蒋介石,因为有蒋介石台湾才得以免除共产党的统治,省去了文化大革命等中共曾经走过的比较辛苦的路。台湾今天得以安定。这是一种说法。但是从日记上可以看出来,蒋介石先生可能是因为失去大陆,所以来台湾后更加强他在台湾的集权,这是另一个观点。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蒋介石的功过,可以透过读他的日记激发更多的讨论,让大家自己判断。在郝柏村的书中,郝认为蒋介石是功大于过,这个部分就等待读者自己判断。"

这部20万字的新书原定于去年12月,但因为蒋家家属对蒋介石日记著作权的争议,影响到郝柏村解读著作的出版,因此郝柏村与天下文化决定先行出版郝柏村摘注中的解读部分。郝柏村1965年到1971年担任蒋介石侍卫长,曾任参谋总长、国防部长和行政院长。

作者:邱璧辉

责编:李鱼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