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重返核电?-但关键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2006年4月23日

20年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灾难性事故后,许多德国人觉得核能发电是不安全、不可控制的。因此,德国政府2000年做出放弃核电的决议。德国17座核电站中,现已有2座关闭。按计划,最后一座将在2020年左右告别电网。然而,鉴于温室效应和气候灾难问题,全世界、包括德国现在又开始重新讨论核能发电问题。

历史不会忘记

目前,全球总共有430多座核电站运行发电,其发电量占全球总发电量的16%。这个比例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为24%,在欧洲甚至超过了33%。美国的核电站数量最多,有103座。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下属的核能机构(OECD/NEA)总干事埃切瓦利很有把握地认为,核能发电的时代并没有结束,甚至很可能再度繁荣。他说:“许多国家认为核能发电没有多少前途。但是现在情况有些变化。今天,核电又开始受到重视了。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我们必须保障未来的电力需求,而且是以合理的价格保障供电。在今后25年内,人类的电力消耗可能会提高60%。我们将需要动用所有资源,来满足这一需求。第二个原因是过去几年表明,我们必须采取措施防止地球变暖。京都议定书签约国都做出国际承诺,降低本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核能发电的优点之一就是不会生成二氧化碳。”

不久前,美国延长了其核电站的运行期限,中国计划在今后15年内兴建20座新的核电站。欧洲的情况是,芬兰和法国已经决定使用一种新型、也被称为是第三代的反应堆,即欧洲压水反应堆技术。这一技术的支持者认为,这是迄今最好、最安全的核电站。德国卡尔斯鲁尔科研中心的舒棱贝格就介绍说:“欧洲压水反应堆采取的安全措施之一是外壳为双层钢筋混凝土构造,对外可以防御飞机坠毁,对内可以防御爆炸。假如发生了核燃料熔化事故,熔化的核材料就会有导向地流到反应堆底座下带有冷却功能的收集系统,不会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新一代反应堆的设计目标是,即使在最坏的情况下,也就是什么都失灵、什么都熔化了的情况下,也不得有任何东西泄漏出来,住在周围的老百姓不能受到任何影响。欧洲压水反应堆是第一个实现这一目标的反应堆。”

生产厂家号称,欧洲压水反应堆发生重大事故的概率是1比1000万,比现有最好的反应堆要安全10倍。但也有一些专家对欧洲压水反应堆持怀疑态度,比如德国达姆斯达特工业大学的利伯特。他说:“就安全性能来说,欧洲压水反应堆是有一些改进,但是关键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比如说,核燃料熔化问题。设计人员和厂家告知,我们有收集系统,可以把熔化物收集起来。听起来好像没问题了,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却不是这么回事儿。厂家证明的是当熔化的物质为100公斤时,这套收集系统是可行的。可是实际上,一旦发生核燃料熔化事故,熔化的物质可不是100公斤,而可能是100吨!其次,压水反应堆在安全特性方面的缺陷并没有得到解决,也就是说一旦控制失灵,它就会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这一点,欧洲压水反应堆原则上并不能排除。”

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光是化石能源存在资源有限的问题,就是在核电方面也存在这个问题。利伯特继续说:“人们很少提到的一点是,核燃料——铀的资源也是可以枯竭的,就像煤炭、石油这些化石燃料一样。因此,人们就得推出一个结论:我们需要一个反应堆,用来自己生产核裂变材料。增殖反应堆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开发的。可以说,增殖反应堆为长期进行核能发电提供了机会。只有当你掌握了这样的快速增殖反应堆,你才能长期利用核电。”

快速增殖反应堆也是一种核反应堆,但它在运行中所产生的核燃料比它所消耗的核燃料要多,也就说,原本只够用几十年的铀资源,经过反应堆的繁殖,可以够用几千年了。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批评者认为,增殖反应堆的风险太大。他们表示,假如发生意外,增殖反应堆就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

最后还有核废料问题。即使作为废物,核燃料的放射性还会持续成千上万年。关于如何处置、在哪里处置核废料的问题,德国已经激烈争议了多年,至今没有定论。瑞典则自认为找到了解决方案。瑞典决定建造一个核废料永久处置场,是世界上第一个做出这一决定的国家。瑞典核燃料与核废料管理公司(SKB)的特格斯特罗姆介绍说:“我们把核废料从用完的燃料棒里分离出来,装到特制的密封容器里,然后再把这些容器存放到地下深处的大理石岩洞里。2012年左右我们就可以开工建造我们的核废料永久处置场了。我们准备2017年储存第一批核废料容器。那么,以长久的眼光来看,容器本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的计算表明,几乎不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些容器过几千年也照样牢固可靠。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做了少数容器可能会坏的打算。但即便如此,放射性物质还是需要极其漫长的时间,才会从容器中泄露出来、随着地下水到达地表的。总的来说,有害的放射性污染环境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无论如何,有一点是清楚的:德国又要开始有关核电的讨论了。一方仍然会坚持认为核电的风险太大、危害太大,而另一方会出于气候保护的缘故,宁愿接受核电。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