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长平观察:“中中,你认错人了”

长平
2019年11月9日

中国央视主播喊“湾湾,回家吧”,引发台湾主播和网民讥讽回应。时评人长平认为,实质欺凌而假装亲热,宣传效果适得其反。

Taiwan Taipei Chinesische und Taiwanesische Flagge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EPA/R. B. Tongo

(德国之声中文网)作家Taiye Selasi在英国出生,在美国长大,母亲和父亲分别来自尼日利亚和加纳。请问Taiye Selasi是哪个国家的人呢?Taiye Selasi在她的TED TALK中回答说:哪个国家都不是。人不是来自抽象的概念--主权国家,而是来自他/她生活的地方。因此,她不是美国人,而是纽约人。进一步地说,她认为不应该问是哪个国家的人,而是应该问生活在什么地方。

没有美国人会觉得Taiye Selasi是叛国贼或者分裂主义者。但是,这在中国有点行不通。假如有人--尤其是知名人士公开说:我是四川人,不是中国人;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国人;我是西藏人,不是中国人……那就会被认为大逆不道,罪该万死。当然,假如党说没有问题,那就没有问题。比如曾经也属于清朝,随后被迫割让,并曾长期存在主权争议的海参威(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居民怎样说,大家并不关心。

1949年之前,"中国人"这个字的含义有所不同。没错,它是在召唤民族团结和家国尊严。但是,当一个广东说"我是中国人"的时候,并不意味着谴责一个四川人想要独立的念头。"爱国"的含义,既有反对外国强权的侵略,也有反抗统治者的独裁和腐败。汪精卫策划刺杀摄政王是爱国,中共在外国势力(苏俄)扶持下建立了一个国中之国,而且赤裸裸地叫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那也叫爱国。所有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游行示威,都属于爱国运动。

本文作者、时事评论作家长平图像来源: Imago/epd

中共执政以后,经过长期而精细的宣传,"爱国"已经等同于"爱党","我是中国人"意味着"不准批评中共"。与此同时,台湾发生民主转型,香港实现主权移交,当地人的政治身份成为敏感话题。主体意识的寻找与建立,成为反抗中共压迫和管制的一部分。以身份认同为主题的民意调查,也成为评估反抗运动的重要指标。

"中中" 、"湾湾"和"香香"

中共信奉"大棒加胡萝卜"政策,一方面表示绝不承诺放弃武力,用导弹和军演威胁台湾,通过金钱收买让台湾的邦交国减少,另一方面自称"祖国大家庭",要给"台湾同胞"送温暖。上周北京推出26条惠台措施,即《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包括:"为台湾企业提供同等待遇"和"为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各13条措施。

中国央视主播海霞在节目中说,"台湾的命运与祖国相连。湾湾,回家吧。"中共宣传努力与时俱进,推出《主播说联播》等口语化节目。跟《新闻联播》的刻板正经不同,这些新的节目让宣传面孔更加"亲民",大量使用网络的幽默调侃语言, 被认为"接地气"。

幽默并不仅仅来自语言风格。一个强权政治的宣传机器对着受欺压者说笑话,那不是幽默,而是流氓。在受欺压者看来,央视呈现这种流氓嘴脸,比刻板正经更加令人厌恶。

台湾主播陈凝观今于直播中以同样的口吻反讽回应说,"湾湾不回家"、"西西跟新新都被监控, 然后香香被家暴",引发网友热烈反响。陈凝观还说,"而且湾湾不喜欢爬墙,湾湾喜欢有网路自由,谁要跟你回家?没有网路自由要爬墙啊?莫名其妙。"更重要的是,"湾湾不是中中,湾湾是湾湾"、"中中是中中,香香是香香"。

被欺压者幽默反讽,这是一种勇敢。事实上,西藏、新疆的情形,远远大于"被监控"。实质欺凌而假装亲热,效果会使怎样呢?面对央视主播的亲昵,台湾网民说,"中中,你认错人了。"

有多少台湾青少年认为自己是 "中国人"?

让我们来看看民意吧。香港大学民意研究计划小组发布的最新民调显示,截至本月初,自称为"广义香港人"的比率上升到76.4%,自称为"广义中国人"的比率下降到23.2%。

台湾媒体委托台湾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进行青少年认同调查,上月公布结果显示,在受访的2223多名高中职学生中,有40.3%的受访者希望"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独立", 希望"维持现状,以后走向统一"的人只占3.7%,"尽快统一"者则只有0.9%。78.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远高于"中国人"(0.8%)与"两者皆是"(20.1%)的选项。

一位研究者对我说,这些调查中显示的认同中国的部分,很大程度上来自中共的恐吓,担心"独立"会导致武力侵犯或者镇压。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