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长平观察:洪习会,最后一次国共合作?

长平
2016年11月2日

“洪习会”是否达到目的?时评人长平认为,这是尚无良策的中共与抱残守缺的国民党上演的一台旧戏。

China Taiwan Gespräche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AP Photo/Ju Peng

(德国之声中文网)试想倘若克林顿获得大选胜利,并已上台执政美国半年之久,德国总理却假装她不存在,在柏林会见败选后一蹶不振的特朗普,跟他大谈两国政纲,以及欧美的现状与未来。这无疑会是一个政治笑话。北京上演的"洪习会"与此类似。因为两岸的特殊关系,这个笑话变得可以理解还是更加荒谬呢?

台湾的媒体一再发出疑问:刚刚戴上"核心"挂冠,大权在握、威风八面的中共领导人习近平,为什么会和史上最弱之国民党之最弱党主席洪秀柱见面呢?人们给了这个疑问一个未加讨论的前提,好像中共有充裕的选择余地一样。

台湾民主转型已有经年,政党轮替到达新阶,北京至今难有应对之策。中共拒绝民主政治的宣传,仍然停留在西方民主不适合中国的陈词滥调。为了"统一大业",它又一再宣传两岸同文同种,血浓于水。对于"同胞"台湾人民为什么选择民主,它未能给出一个像样的解释。即便在反复报道民主乱象的时候,它也没好意思直说台湾走错了路。让它难以启齿的是,今天的民主台湾,正是当年它在延安窑洞里鼓吹的中国的未来。

因此,对于台湾民主,北京的基本对策并不是"一国两制",而是放大统独议题,拉一党打一党。这个策略的失误在于,它错判了国民党的能力,或者说对转型正义毫无了解。当国民党迅速地烂泥扶不上墙的时候,北京手足无措,来不及更新策略,只好继续硬着头皮把旧戏演下去。

"大嘴巴"洪秀柱变成"乖乖女"

洪秀柱在国民党内部可谓"乱拳打死老师傅",总是让人担心管不住自己的"大嘴巴"。可是她 到了北京之后,走上人民大会堂的红地毯,站在中共领导人习近平面前,却变成了一个小鸟依人的"乖乖女"。对于中共粗暴阻止《上报》、《自由时报》及《镜周刊》等台湾媒体采访,她不置一词;对于中共野蛮打压大陆异议人士和人权律师,她不吭一声。她应和习近平猛批台独,并将台湾总统就职日"5.20"描述成影响两岸关系的倒霉日--自此之后,"两岸不仅官方沟通管道终止,民间原有的经贸观光等交流互惠的合作日趋衰弱,逐渐滋生出的相互仇视的言论对未来有不利变数"。

本文作者图像来源: imago/epd

真正值得疑问的是:洪秀柱主席兴师动众跑到北京去干什么?台湾媒体说,她是为了给自己的仕途加分(或者说得到习近平的"加持"),也让国民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她达到目的了吗?在我看来,她的言行南辕北辙。假如未来有一天,国民党还能代表台湾人民和中共谈判,以现在的策略,只会葬送台湾民主。

从"西独"到"台独"

可惜国民党不读历史,否则可以看看当年力量微弱、随时可能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共如何应对执政中国大陆的国民党。中共党史称,1936年的"西安事变"是一个转折点,让中共获得生机。其实,那并非一个偶然的事件,此前此后中共做了大量的铺陈和延展。

在此之前,中共率红军长途逃命(即"长征"),从腹地江西跑到西北延安。延安受到蒋介石政权的威胁,远远大过今天的台湾之于北京。为了生存并壮大,延安政权做了三件事:一是和张学良、杨虎城策划"大西北联合"(也就是西北独立或半独立,像外蒙那样与苏联建立邦交),促成"西安事变"(后因苏联变卦,西北独立计划流产,改为"联蒋抗日",但中共继续鼓吹西藏、新疆和内蒙的独立);二是,尽管延安并非民主政权,但是中共不遗余力地鞭笞国民党的独裁与腐败,承诺民主中国,赢得众多"延粉";三是,一边与国民党"联合"、"和谈",一边在内地大量发展地下组织,抗战胜利后更直接争夺地盘。

时移世易,今非昔比,交流对话取代了赤裸裸的战争。但是,有一点古今并无不同,那就是谈判需要实力,掌握并牵制对方的弱点,而不是一味的迎合讨好,受制于人。

北京最终将与实力派谈判

讨好北京政权必然在台湾失去民心。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行将就木的国民党很快就会变得对北京毫无用处(甚至连作为中共台湾地下党支部的资格都没有)。让很多人感到失望的是,习近平在"洪习会"上的发言毫无新意,味同嚼蜡。更准确地说,习近平表现得无精打采。和"猪一样的对手"(中国网民语,指"不争气"国民党)配戏,一个人连放狠话的兴趣都不会有。无论中国政治如何发展,最终北京政府会面对现实,调整策略,与执政党民进党或者其他新兴实力派商谈"和平政纲"。

国民党如此抱残守缺,"洪习会"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国共合作"。若干年后,回头再看其念兹在兹的"九二共识",无论是"一中各表",还是"一中同表",或者是"求一中原则之同,存一中涵义之异",都是毫无意义的口水战,连"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价值都没有。

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