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长平观察:爱国主义成了皮鞭和警棍

长平
2023年10月27日

中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爱国主义教育法》。时评作家长平分析该法出台的原因认为:战争可能近在眼前,而且那个从来不属于你的“祖国”需要你去当炮灰。

在香港,爱国主义教育也已经进入校园(资料图片)
在香港,爱国主义教育也已经进入校园(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Louise Delmotte/AP/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弗吉尼亚·伍尔夫说:“作为女人,我没有祖国。作为女人,我不需要祖国。”不过这并不妨碍“橡皮图章”中国人大常委会本周通过的《爱国主义教育法》要求包括妇联在内的各个机构,利用妇女节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马克思说:“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这也不妨碍新法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的第一个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正确的解读是:由此我们知道,在中国,妇女的权利正在倒退;而工人所应该担心的,并不是有人不爱本来就不属于你的祖国,而是有人不让你居住在自己打了几十年工的城市。

女人和工人“没有祖国”去爱,原因并不复杂:这是一个父权的国家,专制的国家,它不仅不属于你,还要欺压你,剥削你;它越强大,你可能越受虐;如果它足够强大,强大到要发动战争,那么它会要你为它送命。

伍尔夫说,女人应当做战争的“局外人”。工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然而,这正是《爱国主义教育法》出台的原因:战争可能近在眼前,而且那个从来不属于你的“祖国”需要你去当炮灰。

无论是二战前的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还是今天的俄罗斯,以及可能明天的中国,莫不如是。

爱国主义——在今后的中国是法律义务(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Kai Schwörer/picture alliance

谁来定义爱国主义?

毛泽东说:有日本侵略者和希特勒的“爱国主义”,有我们的爱国主义。这里的问题,不仅仅在于“我们的爱国主义”是什么,真的和前两者有区别吗,而是谁来定义它,可不可以反思它,反对它,放弃它?

新出台的这个法律说,“爱国主义教育应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以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可是当时他们依靠境外势力,拿着卢布组织工人罢工,号召农民造反,推翻执政党的领导;提出西藏、蒙古和台湾都应该独立,也曾建立国中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共党史教科书中说,这些都是强烈的爱国主义。

新法称,“国家加强与海外侨胞的交流,……增进海外侨胞爱国情怀,弘扬爱国传统”。这让不少海外华人感到担忧:无论你走多远,党国都如影随形,不好好爱它就违了它的法。然而,当初孙中山在海外筹款,邓小平在法国打工,都是在谋划推翻国内的执政当局,他们可是管这叫“爱国”的。

没有爱国主义更美好

更重要的还不是谁来定义爱国主义,而是没有爱国主义的世界更美好、和平及安全,也更爱人类自己。

当代爱国主义的背后是民族国家主权制,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认为一国之内,人们共享相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拥有相同的价值观,面对同样的敌人。事实上这样的共同体并不存在,大多是权力炮制出来的,并通过洗脑教育和国家暴力让民众接受和内化。

作者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图像来源: imago/epd

当今世界的诸多问题,都来自民族国家主权制度,以及以它为基础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它往往需要制造敌人,教育人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以普京为例。2014年12月,普京签署了一项法令,以“俄罗斯不是欧洲”为核心原则,制定爱国主义文化政策。

跟很多中国网民一样,普京鄙视欧洲多元文化,称其为“被阉割的和不生育的”——他在这里用了两个粗鄙的带有性意味的比喻,强调了他心目中的男性气质,可以认为暗示了几年后对乌克兰的残暴入侵。

普京的爱国主义雄性气质,首先用来对付国内的异议人士。他的批评者,或神秘中毒,或跳窗身亡,或遭到绑架,或直接枪杀,最新的一个例子是造反者普里戈津的坠机身亡。

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骤然离世,引发民间各种猜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的证据支持谋杀推定。就一般而言,有了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法》在内的细密控制网络,中共当权者不会容忍异议人士或者意见分歧者壮大到需要劳神费力在公共场所谋杀的地步。他们的目标是将任何危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说,在这种情景之下,“爱国主义”成为更具效力的大规模谋杀工具。

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写道:“在尼古拉统治下,爱国主义成了某种皮鞭和警棍,尤其在彼得堡,为了适应它的世界主义性质,这股野蛮的风气愈演愈烈……”

作者长平是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六四记忆·人权博物馆总策展人,现居德国。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2023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