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闲话德国:姓甚名谁

张丹红2015年10月23日

中国人和德国人的一大区别是:德国人名在前,姓在后;中国的习惯正相反。多年来,本台专栏作者张丹红为自己的姓名得到德国衙门和社会的尊重而斗争,但迄今成果有限。

Deutschland Brief der Stadt Köln an Zhang Danhong
这样正确的写法可惜只有这一次图像来源: DW/Zhang Danhong

(德国之声中文网)1992年我第一次结婚时,幸运地赶上德国刚刚修改了婚姻法,妇随夫姓的时代一去不返。当然,大多数德国女性仍然沿袭旧俗,我当时态度很坚决:不改张姓。前夫还没有跟上新形势,百思不得其解:"你姓你的,我叫我的,人家怎么知道我们是夫妻呢?""那你就姓张呗",我回答。结果,我的一句话玩笑话被他当了真 - 人家还真改姓了张。第二任丈夫对此看得很淡,不只对我继续姓张感觉理所当然,还让女儿也姓了张,理由是"张"听起来那么利落,不像他的德国姓拖泥带水的。

如果说保住"张"姓还不算困难,那么与德国官僚的斗争就称得上艰苦卓绝了。每次接到衙门的信我都猜想:这一次他们对我怎么称呼呢?是"尊敬的DaHong先生",还是"尊敬的Danghon先生"。我想象着可怜的衙门官员看到我名字直犯晕的场面,马上谅解了他。

衙门不买账

为了配合他们的工作,我尝试为名字做个注解,在"Zhang"与"Danhong"之间加个逗号。在德国,这是姓氏前置的信号。有时候在Zhang后面加括号"姓氏,性别女"。不过,衙门对我的注解不太在意。他们对我的称呼仍然五花八门,只是很少有正确的。有的公务员显然在努力改进,将称呼改为"尊敬的Zang先生"。按理我该知足了,只是Zang听起来让人产生不那么舒服的感觉。

德国之声专栏作者张丹红

特别让我失望的是财政局。凡遇到你需要追加缴税或缴纳其他费用的时候,那里的公务员锱铢必较,而且十分性急。作为二十多年如一日的纳税人,我总该有权利要求官员们尊重一下我的名字吧?!一阵委屈之后,我致信财政局:"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我郑重宣布:我的女性性别从未受到过质疑。另外,我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都姓"Zhang",Z和a之间还有一个h。敬请今后信件往来中注意我的性别、姓氏以及姓氏的正确写法。此致敬礼"。

我的抗议信当然没有下文,也没有效果。这也许是我不入乡随俗而不得不吞下的苦果。我寄希望于全球一体化,坚信终有一天德国人会了解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德国在亚洲最重要的伙伴国,姓是放在名字之前的。

媒体不再称中国国家主席为"近平"

近来确实有了些新的动向。几年之前,在德国广播和电视的新闻节目里,时不时会听到播音员亲切地称中国领导人为"锦涛"或"家宝"。自从习近平任国家主席以来,这样的错误就基本上绝迹了。播音员或主持人要么说"习近平",要么简化为"习"。我做过广播,知道这是为了节省宝贵的播出时间。不过,中国的播音员对欧洲人的名字一向一丝不苟,像德国先后担任八年司法部长的沙宾娜-洛伊特霍伊泽施纳伦贝格尔,不知让多少中国人磨破了嘴皮,也不知占用了多少黄金时段的分分秒秒。

德国先后担任八年司法部长的沙宾娜-洛伊特霍伊泽施纳伦贝格尔,不知让多少中国人磨破了嘴皮图像来源: dapd

名字在此间得到尊重的不只是中国国家主席,特别受到德国人追捧的艾未未也不必担心大街上有人喊他"未未先生",或被媒体称作"未未艾"。我个人的处境却没有什么改变。衙门继续称我为"尊敬的丹红先生"。这是为什么?因为我的名气不够大,还是因为我在德国定居,必须遵守这里的姓名规则?

遗憾的是,我在这里是孤军奋战,甚至得不到同胞的支持。很多中国人来西方之前就先给自己起了个西式的名字;更多的人刚刚落脚,便将自己的姓名颠倒过来。比如Liu Yang改成了Yang Liu。由这两个既可能是名也可能是姓的音节排列组合的名字有好几个,中国人自己也糊涂了。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自己给自己添乱,也就怪不得德国人了。

作者简介:张丹红出生于北京,在德国生活二十多年。她把对德国社会的观察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