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防洪-和自然界的持续竞争

2013年6月4日

洪水水位一涨再涨。德国东部和东南部的水灾地区险情恶化。可上次发生洪灾就在11年前,德国难道没有汲取任何教训?

萨克森州的格里马市(Grimma,2013.06.03)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11年前,大雨如注,一连数天,易北河(Elbe)及其支流水势猛增。洪水决堤之后,淹没了德国东部大片地区。本世纪第一场洪灾成为2002年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议题。然而对这场历史性灾难的记忆却在淡漠。波鸿大学水源经济教授舒曼(Andreas Schumann)说,"我们目前对洪水意识还相当缺乏。"

默克尔总理到灾区慰问(Passau, 2013.06.04)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多年来,人们一点点向河流靠近并在那里定居,而这种地方缺乏洪水意识当然是一大危险,而德国几乎所有地方都面临这个问题。舒曼强调说,"我们必须禁止在洪泛区大搞建筑。"然而,当地居民却经常低估这一风险,他们更愿意依赖技术手段战胜洪水,比如修建大坝,而且越修越高,越修越坚固。

大坝决定意识

人们向萨克森州州议员、环保专家海因茨(Andreas Heinz)提问,这些年来,在他居住的联邦州为防范洪水做过哪些努力?海因茨答道:"我们得到了大笔资金。"萨克森州是2002年洪灾的重灾区之一。"这些钱都用到什么地方去了?"海因茨首先提及的是技术工程,比如将大坝修得更为坚固或者增大蓄水立方,以便险情发生时可以大规模蓄洪。舒曼教授认为,以上技术手段当然是进步,因为"人们发现了不足并对它们进行了改进。"但是,"并不存在绝对的洪水防范措施,而与技术防洪并行的是,必须要做好以下思考,即'一旦技术手段失败了,怎么办?'"

2002年后,当时的联邦德国政府在一次全国河流会议上提出了以下口号:"还河流以更多的空间。"一旦发生洪水,洪水可以在更宽阔的区域以较低的水位逐渐疏散,比如将紧近河岸的大坝挪到较远的地方。德国自然保护协会的防洪专家吕经(Winfried Lücking)说,遗憾的是,在这一点上,这些年来没有发生很大变化。他指出,在埃尔伯河流域,人们只修建了仅有的几处让河水能够回流的大坝,而连这些也都是在自然保护协会施压之后才建起来的。

2002年埃尔伯河洪灾(Lauenburg)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给河流腾出位置,而不是给人

不过,这些让河水便于回流的大坝都是巨大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多年来,人们将大坝越建越靠近河流,之后将生活也迁移到这里。吕经说,这一过程不可能在10年之内根本逆转,对此的设计和建筑非常复杂,原因是,防洪措施同其他许多利益都会发生冲突:农民不愿意放弃农田,居民不愿失掉他们的住宅和地皮,地县则担心,他们的发展受到限制。总之,还空间于河流遭遇到很大的阻力。吕经说,人们的基本口径是,"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儿,但不要在我们这里做。"

萨克森州州议员海因茨也注意到,自2002年以来人们的防洪意识在削弱。居民抗议的一些措施恰恰是一些可以保护他们的措施。然而,即便是政界和社会未来都开始关切极端天气现象问题,洪水现象也不会消失。只要人们生活在离河流不远的地方,洪水就会造成损失。波鸿大学的舒曼教授说,"每次发洪水都告诉我们新的不足之处在哪里,因为每次洪水都跟上一次不一样。经过长久的观察,我们能够学习到自然界存在的风险。因此,德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防洪事业经久不衰,它也永远不会完结。我们同自然界进行着竞争,每一次出现的洪水花样都是我们不能预见的。"

作者:Diana Pessler 编译:李鱼

责编:石涛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