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民孩子在德国学校:获益少、融入难
2018年3月5日(德国之声中文网)逃亡的孩子,无论是不是跟家长一道,都在经历着坎坷的命运。他们当中很多人数月、甚至数年没再上学,来到德国猛然间进入学校、开始有序的一天,这一切对他们来说,太陌生了!德国的中小学自2015年以来共接收了13万难民青少年和儿童,为他们准备的课程都是"量身制定",伴有强化语言课和专人辅导。
效果怎样呢?并不理想。德国融合与难民基金会的专家委员会推出的一份调研报告得出以上结论。这份报告对多个联邦州的56个学校里的难民学生进行了匿名调查。
参与了这一调研项目的马提西亚克(Ulf Matysiak)说,"我们无法肯定难民学生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下不被淘汰。"
教师没时间、也缺乏辅导难民的经验
在收集资料和观察的基础上,这份调查得出结论认为,难民的分配是学业道路上的巨大障碍。调查报告的作者莫里斯-朗格(Simon Morris-Lange)表示,中学里的师资在难民学生到来前就已忙得焦头烂额,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对难民孩子做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另外一个问题是缺乏合格的师资。难民学生来自另一个文化圈,在不同宗教环境中成长,加上战乱和逃亡,因此给他们上课的老师,即便是数学老师,也应该掌握"作为外语的德语"的基本知识。莫里斯-朗格强调指出,这不单单是"专门老师"的课题。
"学校需要团队精神"
因此,难民学生接受教育的问题不局限于学校,各州和地区管理学校的部门应创造更合适的框架条件,要特别关注难民学生的分配,莫里斯-朗格说,"目前,一般实施就近上学的原则,而大部分难民居住的区域算不上好区。"这样长此以往,学校也就越来越多地变为"社会问题区"。
这份调研的中心结论是,教师自身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学校的多样性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位于"问题区"的学校应该得到更多资金和人力资源。校长和团队必须有合作精神,统一思想。没有这些,"学校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莫里斯-朗格表示,德国已是一个移民社会,这一背景下,怎样让学校更加适应这一环境,"前面的路还很长。"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