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香港人?中国人?港青年身份认同调查引深思

黄颖
2018年4月11日

香港建制派的一份报告指出,香港高中学生在日常生活方面,与内地对接程度颇为紧密。然而,也有不少学生认为港人身份与中国人身份不能相容。学者认为,青少年在了解内地发展的情况下仍产生抗拒情绪,值得社会反思及探究。

Hong Kong - Stundenten Protestieren
资料照片:香港浸会大学的学生抗议活动(2018年1月)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K. Cheung

(德国之声中文网)香港建制派新民党周二(4月10日)公布"青少年国民身份"研究报告。报告称,九成半香港学生曾到访内地、八成半懂得阅读简体字、近七成有使用微信等。然而,在身份认同方面,约27%同学对中国未来可以成为世界强国表示"一半半"。有3成多的学生认为港人身份与中国人身份不能相容;愿意到内地工作或定居的亦仅有两成多。而中国历史和国民教育独立成必修科的问题,分别只有19.9%及15.4%人表示同意。

该调查由新民党与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研究学院合作,于去年10月至今年2月期间进行,访问了1279名中四至中五学生,当中有78.7%同学在香港出生;20.2%在内地出生。

与内地对接程度密切 超过九成曾到访内地

调查发现,高达95.1%学生曾到访内地,85%懂得阅读简体字,68.9%有使用社交软件微信;28.1%同学在一个月内,多次使用淘宝等内地购物网站,而46.7%曾乘坐中国高铁。在军事外交方面,分别有9.9%和17.6%的受访者,有兴趣参军和在中国外交部工作。与此同时,近八成人在一年内有观看内地的电影、电视剧或综艺节目,四成半同学表示有喜欢的内地影视人物、约26%表示有喜欢的内地运动员,亦有逾三成七同学表示有关注内地国家队参加的体育项目与赛事。

愿到内地工作及定居仅约二成

在国民身份认同方面,被问到港人身份与中国人身份能否兼容时,约36.6%受访者表示"一半半",认为不可能的有近三成,表示"非常可能"及"完全不可能"的分别为9.6%及8.7%;约27%人对中国未来可以成为强国表示"一半半"。另一方面,32.1%受访者表示愿意到内地实习,愿到内地工作的只有26.4%,近六成学生表明不愿意到内地定居,愿到内地定居的有22.5%; 调查结果发现,逗留内地的时间越长、表示愿意的同学越少。

“青少年国民身份”研究报告发布会现场照片图像来源: DW/V. Wong

对于是否赞成国民教育及中国历史成为独立必修科,逾4成同学认为不应该,支持国民教育的仅15.4%,而支持中史独立成科的仅两成。

学者:社会值得反思

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研究学院总监吕大乐认为,是次研究数据很有启发性。吕指出,社会普遍认为,香港的年青人是基于对内地缺乏认知,不了解国家发展,因而对国家产生抗拒情绪。然而调查数据显示,不少年轻人常探访内地,亦有接触内地互联网信息及文化产品,比率较外界想象为高。然而,年青人在有接触内地的情况下,仍对国家有很多批评,值得社会反思和重新理解。

与此同时,吕大乐强调,香港社会经历数年的社会运动事件后,青年在身份认同上没有想象中负面,希望社会多透过对话与青年加强沟通。

叶刘淑仪"惊喜"一成同学愿意参军

新民党主席叶刘淑仪认为报告有"惊喜"之处,她表示想不到这么多同学曾到内地和乘坐过高铁,反映香港学生与内地对接密切,且有一成同学愿意参加解放军。

她认为愿意到内地工作的青年不多,情况非常正常,因为高一、二的同学仍然喜欢围绕着家庭及朋辈,不太愿意到陌生的地方居住及工作。

至于大部份同学都不希望中国历史和国民敎育教成为独立成必修科,叶刘淑仪认为,对同学们来说,学业本身很繁重,相信加插任何一科必修课同学们也不太愿意,她指就连自已女儿当年也很惧怕中国历史,建议教育局应改以更生动的教学方法,考试内容不要考得太深奥等,从而加强同学对中国历史的认识。

港式文化根深蒂固?

被问及近三成学生认为香港人与中国人身分不可能兼容,情况是否欠理想,叶刘淑仪认为,过去百多年,香港与中国的发展历程截然不同,而港式文化根深蒂固,她相信同学们长大后,国民身份也随人生经历而增加,强调不用太担心。她又认为,政府应领导kol(意见领袖)和贤达,多灌输中港之间的包容性。

今年17岁的陈瑞秋,香港出生,念高中二年级,父母均在内地出生及后移居香港。瑞秋告诉德国之声,她曾多次往内地交流、游玩及探亲,感到内地的经济发展的确很迅速,然而彷佛跟自己的关系并不大。瑞秋说她两年前已开了微信账户,也常光顾内地淘宝购物网站,更自豪地成为家里第一个懂得用微信及支付宝付款系统的人。

瑞秋认为香港人跟内地人身份是可以兼容,然而她还是强调自己为"香港人"。她忆述一次往台湾交流期间,有人说香港等于中国内地,她急忙澄清,香港是中国的一部份,但不等于内地, 是一个特别行政区。

瑞秋强调自己对内地人没有反感情绪,本身也有一些国内的同辈亲属及朋友,大家交往也很融洽。然而,在一些政治敏感的议题,例如中国共产党、中国维权等话题,她都避免去触碰,不希望因为彼此立场不同而争少。因为她心底里知道,"大家彼此的文化及价值观仍存着很大差距"。

瑞秋表示,如果问她是否爱中国,若十分为满分,她给自己打六分。她认为中国政府太重视门面工夫,如三峡工程影响数千万群众要迁徙;而政府一方面强调要帮助民工及户籍问题,另一边却赶走低端人口等做法,她便不能认同。

另一方面,被问到将来是否愿意往内地实习、工作或定居,瑞秋笑言,相信机会不大, 因为在内地,一些热门的社交网站如FACEBOOK、YOUTUBE 都被禁用,"没有这些我可没法生存呀! "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