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鲜血凝聚的“六一七”民主自由精神(之二)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3年6月17日

德国有不少知识界人士把“六一七”事件与1989年和平革命做了对比。他们认为,这两次事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不同,因而结局也截然不同。对于中国人来说,德国知识界对“六一七”的评价无疑对如何看待“六四”事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抗议的人群通过柏林布兰登堡大门图像来源: AP

“六一七”与1989年和平革命

从“六一七”到今天,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在此事件五十周年之
际,德国政界、学术界和事件见证人纷纷发表文章和讲话,呼吁全民族对这一事件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进行讨论和全面评估。77岁的莱比锡作家洛斯特曾因公开批评东德领导人在“六一七”事件中的做法入狱多年,他对德意志新闻社说,过去在东德,“六一七”被诬蔑为“法西斯暴乱”,媒体对事件三缄其口。在西部,每到这一天,联邦议会发表演说、群众放假郊游,成了“固定模式”,事件本身已被历史遗忘。他说:“德国统一后的今天,需要全民族对这一事件重新进行政治评估。”负责管理前东德国家安全部档案的联邦特派员比尔特勒女士认为,“六一七”事件中,东德示威群众发出了民主、自由选举和统一的呼声,这次事件是1989年东德和平革命的预演,其深刻意义可以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相提并论。

不少知识界人士把“六一七”事件与1989年和平革命做了对比。他们认为,这两次事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诉求不同,因而结局也截然不同。前东德民权人士、神学家诺伊贝特说,1953年,共产主义拥有稳定的政治权力,共产主义正在成为世界强权。而1989年的世界形势则完全不同,作为世界强权的共产主义虽然已得到西方承认,但是共产党国家内部的离心力已占主导地位,从内部削弱了共产体制。波兰、捷克和东德已形成了反对派,共产党的威权在革命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开始剥落。

作家洛斯特认为,“六一七”事件与1989年和平革命的政治诉求并不完全相同。1953年事件本来是一场工潮,是为了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而进行的工人斗争。事件演变成全民起义后,才提出了民主和自由选举等政治诉求。德国统一问题在当时根本提不上日程。他说:“即使当时苏联做出让步,给予东德人民多一些民主,但绝不会同意德国统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八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四个战胜国关注的是对德国实行分治,德国统一的时机还没有成熟。”

1989年的和平革命中,示威群众第一阶段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是人民”,以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公开挑战党的绝对权威。第二阶段以“我们是一个民族”的口号发出了德国统一的呼声。这次和平革命得以成功,是天时地利所促成,尤其苏联的不干预政策起到了关键作用。神学家诺伊贝特说:“苏联知道,使用武力既无法解决东德的经济问题,也不能压制人们渴求自由的愿望。”

作家洛斯特说,1989年,苏联的实力已经走到尽头,苏联明确告
诉东德领导人,苏联不干预事态的发展,东德政府应自己寻求解决危机的方法。正是由于苏联放弃了对东德政权长达35年的支持,德国统一才得以实现。

德国统一后,如何做好“六一七”事件受害者的赔偿工作也是许多媒体讨论的题目。一些受害者指出,他们从统一的国家迄今为止得到的赔偿与他们健康受到的损害和失去的收入相比,数额太低,另外受害者的刑期没有折算成工龄,也影响了他们的退休金的额度。鉴于这些人员大多处于花甲乃至耄耋之年,如果他们在风烛残年不能得到公正补偿的待遇,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遗憾。(作者:汪洋)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