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1985年,德国拉响雾霾最高级别警报

苗子 据明镜周刊、世界报等
2020年8月24日

汽车禁驶、学校停课——35年前,鲁尔区曾有两天的时间处于雾霾三级警报之下。很大一部分污染物来自东德。不过,至2000年代初,德国告别了雾霾问题,相关法规也随之取消。

Deutschland Smogalarm 1985 im Ruhrgebiet
1985年1月18日,在鲁尔区,除公交车、有轨电车以及消防、医疗等公共用车之外,私家车禁止上路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K. Rose

 

专题系列:德国的绿水青山从何而来?(三)

 

(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第一次拉响雾霾警报,是在更早的1979年,当时是最低级别的一级警报。

这年1月17日上午9点45分,西德意志电台中断了音乐节目,播出警报:鉴于空气污染严重,人们应尽量不要开车、有呼吸道或心血管疾病的人尽量不要出门、医院最好推迟重大手术。之后,还分别用土耳其语、西班牙语、希腊语和前南斯拉夫语播出了警报。

警报所针对的范围是鲁尔区,德国传统上的产煤大区。在那里,高炉、发电厂、炼焦炉鳞次栉比。

雾霾的危险在1952年的伦敦就体现出来。专家说,连续五天的有害烟雾导致至少4000人死亡。

在鲁尔区,1962年也曾发生雾霾,导致超过150人死亡。

1979年1月17日,鲁尔区首次拉响雾霾一级警报(图为鲁尔区的奥博豪森市);居民被建议最好不要开车,不过响应者寥寥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Bertram

 

恐慌?毫无踪影

1979年德国第一次拉响雾霾一级警报的时候,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原本担心,人们会在听到广播警报后陷入恐慌。但事实上,完全相反:许多居民照常预热一下汽车马达,就开车上班去了。

时任北威州(鲁尔区所在州)卫生部长法特曼(Friedhelm Farthmann)回忆说:“当时只是建议放弃使用含硫燃料,不要开车,没有强制措施”,人们的行为方式并没有改变,“可能有个别的人没开车,坐了火车。”
 

“这里一直就很臭”

《明镜周刊》报道说,鲁尔区工业当时已多年陷入危机。许多工人更担心丢掉工作,而不是自己的健康。有人打电话到市政部门抱怨:“你们要搞什么?这里本来就一直臭气熏天。”

还有不少鲁尔区居民觉得警报是小题大做,并且“有损地区形象”。《新鲁尔报》一名记者担心,该地区又会背上“大煤炉”的名声。一位广告从业人士叱责说,鲁尔区的声誉遭遇重创。


1985年,鲁尔区拉响雾霾最高级别警报。直接措施之一是,学校停课(图为一个校巴站写着:雾霾!学校关门)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W. Leuschner

 

1985年的冬天特别冷

到了1985年1月18日,德国第一次拉响了最高级别的雾霾三级警报,这次也是在鲁尔区。

不过,这次有了强制措施:警察封锁道路、工厂减产、学校停课、医院增加备用氧气。广播里说:“最好也不要骑车。”

这年的冬天特别冷,气温降到零下20摄氏度,发电厂全力运作,居民取暖需求很大。

 

冬季无风的时候,雾霾特别容易积聚不散。图为1985年的鲁尔区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K. Rose

 

东德污染飘到西德

但这次的问题却不单要归咎于鲁尔区。很大一部分污染也来自东德。东德工业地区哈勒、莱比锡、比勒费尔德的二氧化硫测量值居高不下,达到测量仪的最高值:每立方米4999微克。

但只有北威州在鲁尔区发布了雾霾最高警报,这是因为,该州是第一个落实联邦政府有关雾霾新法规的州。

事实上,拉响最高警报的头天夜里,新法规才在北威州生效。前后两次拉响鲁尔区警报的都是的该州同一位卫生部长——法特曼。


他两次在鲁尔区拉响雾霾警报——1979年是德国第一次雾霾最低级警报、1985年是德国第一次雾霾最高级别警报。在当时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雾霾对人体的危害还并没有科学研究可以证实:北威州卫生部长法特曼(Friedhelm Farthmann)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K. Rose

 

从忍气吞声到环保运动

很长时间里,鲁尔区许多居民默然忍受糟糕的空气,觉得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代价。

伦敦雾霾10年后的1962年,北威州政府制定出一部空气污染法,但并无实质性的改变:焦炉、煤炭取暖仍基本上毫无过滤装置。此外,雾霾的上限标准是每立方米5毫克(即5000微克),相当于今天上限的10倍。

七十年代,环保运动壮大,不过,当时的主要焦点是核电。


空气污染严重的不只是鲁尔区。图为1979年萨尔州的瑙恩基兴(Neunkirchen)市,钢铁厂等工业污染严重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K. Rose

 

一部“骇人”的虚构影片带来转机

1973年,雾霾的话题真正进入了德国公众的视野。数百万观众观看了德国电视一台播出的画面:婴儿喘不过气来;汽车司机扑倒在方向盘上,毫无生命迹象;行人在鲁尔区的道路上跌跌撞撞。很多观众担心到了给警察打电话的地步。

但其实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名字就叫“雾霾(Smog)”。就是这样一部虚构性质的纪录片,让人们对污染严重地区的状况有了生动的印象。

联邦议会不久就针对空气污染举行了辩论。这部“骇人”的影片播出不到一年,德国就制定出了排放保护法。北威州也把雾霾警报的上限降至每立方米0.8毫克。

1980年,绿党作为一个联邦政党问世,德国绿色和平组织也成立了。但汽车和重工业的游说组织仍令法规力度减弱,或者实施漫长的过渡期:发电厂是直到九十年代才必须安装过滤设施,汽车则到1989年才必须安装催化净化器。

 

这些写有“雾霾禁行”的标识牌,已经许多年不用了:东德最后一次雾霾警报是在1993年,西德是1987年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ZB/R. Hirschberger

 

德国告别雾霾

西德发出的最后一个雾霾警报是在1987年,东德是在1993年。

直到两德统一后,更严厉的排放保护法才得以在整个德国实行。

各联邦州逐渐取消了有关雾霾的法规,——这样就不必再每年花人力制定新的应急计划,因为:德国首次拉响雾霾警报的25年后,这一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北威州是在2001年取消雾霾法规的。

如今,德国各地仍有约400个测量站持续运作。按照欧盟的上限标准,德国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苯和铅已经不再有超标的问题。

颗粒物(Feinstaub)和二氧化氮污染也下降,但还有超标的情况。因此,斯图加特市自去年起成为德国首个大范围禁止柴油车的城市。

 

© 2020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