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11月8日

瑞典文学院11日宣布,将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移民作家奈保尔。

2000年1月11日,维·苏·奈保尔在伦敦一家旅馆里为画像摆好了姿势(AP)图像来源: AP
瑞典文学院称:“其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是驱策我们从扭曲的历史中寻找真实的动力。”
奈保尔的个性害羞和毫无顾忌 维·苏·奈保尔 今年的文学诺贝尔奖发给英国裔作家维·苏·奈保尔,在西方文学圈里虽然说不上是意外之举。但据法新社的报道,一般西方文学读者对于这位生于加勒比的小国,就读于英国牛津的印度人后裔作家,仍然感到陌生。 据称,这与奈保尔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害羞和毫无顾及的个性不无关系。当瑞典皇家评选委员会通过把诺贝尔文学奖发给他,并电话通知他的时侯,这位69岁的作家竟然因为懒得接电话差点错过了这个好消息。 获奖却招来文学界的反唇相讥 而平时,奈保尔却经常在报章上直言不讳地批评英国政府的外交政策,毫不留情地挖苦他的作家同行们,以致于他今年获得诺贝尔奖,在英国本土立刻招来文学界的反唇相讥。 英国现代作家爱德华·莫干·福斯特干脆指责奈保尔撰写有关印度的游记,表现出来的除了对印度的一窍不通,还是对印度的一窍不通。英国另外一名作家,曾经因为撰写‘魔鬼的诗行’遭到伊朗政府缺席审批的鲁施迪也半带挖苦的说,他没有读过奈保尔的哪怕一部作品。 瑞典皇家评奖委员会认为:奈保尔当之无愧 来自斯德哥尔默瑞典皇家评奖委员会的消息说,尽管有来自英国本国的如实批评,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依然是当之无愧。他撰写的有关拉美,印度与非洲的游记,真实地反照出在殖民主义的荡涤下,人们心灵流离失所的悲惨,社会分崩离析。 在文学体裁上,委员会特别指出奈保尔把散文,游记,报道,口头文学与短篇小说的各种手法熔冶一炉,创造出极为独特的文学风格。另外有的批评家认为: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也与他的著作表现出从未有过的悲天悯人的心灵力量有关。 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刚以传出,波兰文学界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叫好。波兰作家捷尔茨·彼尔西感叹道"我几乎无法想象除了奈保尔,还有谁今年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至于奈保尔自己,则认为他的真正特点不过是不承认有任何文学定势,不承认有任何文学楷模的"世界文学流浪者"而已,听来不禁让人想起中国诗圣的杜甫写的"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境地。 据称获奖也有政治的原因 造成奈保尔获奖引起如此不同反向的还有据说是政治的原因。据称,奈保尔曾经在一篇巴基斯坦游记中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提出批评。有鉴于此,英国作家福斯特不排除诺贝尔奖今年嘱意奈保尔和正在进行的国际反恐怖活动有关。 但同时,这位素来不赞同奈保尔的作家指出:奈保尔向来没有对伊斯兰作出任何带有偏见或是成见的批评。奈保尔批评的只是伊斯兰与所有主张征服文化所共有的一个侧面,那就是对被征服的文化赶尽杀绝的倾向。 德国作家的反应显得茫然 正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的书展,对奈保尔获奖反应显得茫然。参展的德国作家截止到发稿为止,还没有作出文学或个人的评价。 相比之下,在书展的一角,本台德国之声举办的中文文学大奖赛倒是引起了媒体的些微关注。德新社今天用相当篇幅报道了这次据说有1200名中国文学爱好者参加的大奖赛,并列出了各等级奖励的详情。乍看来,似乎来自中国民间的试笔人,虽然无论在文学还是文字上,都难与文学名家同日而语,但毕竟还有几分可以亲近,有几分值得顾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