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泄密者”斯诺登

2013年12月24日

有将近100万人可以看到美国国家安全局的秘密文件,但只有一个人下定决心 ,将该机构规模庞大的互联网监控行动曝光:他就是年轻的电脑专家爱德华·斯诺登。他从此踏上了一条艰险征程,并受困于俄罗斯。

BILDAUSSCHNITT HANDOUT - Der Grünen-Politiker Hans-Christian Ströbele (r) überreicht bei seinem Besuch am 31.10.2013 in Moskau dem früheren US-Geheimdienstexperten Edward Snowden die Ehrenurkunde des Whistleblower-Preis 2013, welche ihm am 30.8.2013 die Organisationen IALANA, Transparency Deutschland e.V. und VDW (Vereinigung Deutscher Wissenschaftler e.V.) in Abwesenheit verliehen hatte. Foto: Irina Oho/dpa (Nur zur redaktionellen Verwendung bei Nennung der Quelle)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这是属于斯诺登的一年。这位30岁的年轻人将数千份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秘密文件转交给新闻记者,尽管他比谁都清楚,这个情报机构有多厉害。他的爆料引发了一场政治地震,几乎每天都有令人震惊的消息浮出水面。正是借助于斯诺登所掌握的数据,公众舆论才第一次对NSA几乎无孔不入的互联网监控行为有所了解。而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应该感谢斯诺登,否则她也不会知道NSA对自己的手机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监听。斯诺登的揭秘行动促使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加密的方式传输网络数据。

"我不想生活在一个我的一言一行都被记录下来的世界里",斯诺登在香港接受的那次访谈中曾经如此解释自己的动机。正是这次采访揭开了长达数月的"爆料马拉松"的序幕。"您根本不知道,(他们)究竟能做到些什么",这是他当时发出的隐晦警告。事实证明,即便是IT安全领域的专家们对于互联网监控的规模之大也深感震惊。

斯诺登强调说,他并不是一个叛徒,也没有向中国或俄罗斯透露过任何机密情报。他甚至在香港就已经把自己携带出来的所有材料都交给了记者,自己也没留任何副本。尽管如此,莫斯科和北京依然凭借斯诺登的爆料为自己争取了大量政治资本:比如,第一波爆料的出现对中国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当时北京政府正要与美国进行会谈,而原定议题是中国在西方国家进行的数据间谍行动。

默克尔也应该感谢斯诺登(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AP Photo

斯诺登表示,他要做一些事情的念头是逐渐成熟的。在接受中情局任务驻扎日内瓦的的时候,他对于情报工作的信念第一次出现了动摇。而在了解到监控行为的规模之后,他终于决心将之公布于众。

逃亡中的揭秘者

为了这一无畏的举动,他付出了沉重代价。斯诺登为此放弃了在天堂岛夏威夷待遇优渥的工作以及和女友在一起的幸福生活。现在他被困在莫斯科,今后的命运依然是个未知数。在因为没有有效证件而滞留莫斯科机场之后,俄罗斯人给了他有效期仅一年的政治庇护。美国要求引渡斯诺登。而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看上去也不太可能向他伸出援手,尽管包括德国绿党政治人物斯特吕伯勒(Hans-Christan Ströbele)在内的许多知名人士都强烈呼吁给予斯诺登避难权。

其实,人们对于斯诺登其人知之甚少。"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很瘦",今年秋天在莫斯科与斯特吕伯勒一起会见斯诺登的德国记者格茨(John Goetz)如此描述。据称,几年的情报工作生涯在斯诺登的言谈举止中留下了不少痕迹。"当他说话的时候,经常把胳膊肘支在桌子上,直视对方的眼睛,持久而坚定。"

“揭秘者”被困俄罗斯图像来源: Reuters

斯诺登似乎确实希望通过这次会见来试探一下是否有可能前往德国,但从会谈一开始他也明确表示,对于自己的未来并不抱太多的幻想。"既然与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报机构为敌,就不可能不知道其中的风险",他在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如此表示。"只要他们想抓一个人,早晚都能抓到的。"

本周一(2013年12月24日),斯诺登在莫斯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的使命已经完成。

来源:德新社  编译:石涛

责编:万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