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2022年中美关系主轴:“紧张管控”

William Yang
2021年12月23日

德国之声专访独立学者吴强,他表示,中美在2021年于许多领域都持续深化双边对抗,也指出,中美双边关系2022年会以“紧张管控”的主轴持续发展。

Symbolbild USA China Beziehungen
中国独立学者吴强分析,中美两国2022年都会进入到一种边缘性战略中 (brinkmanship),避免双方的紧张加速或升级成一种危机状态,但双方同时又有意识的维持这种紧张状态,这是双方国内政治都需要的。图像来源: imago images/B. Trotzki

德国之声:中国与美国在2021年因在国际关系丶外交与人权等多个领域互相对抗,导致双边关系越来越紧张。在美国持续呼吁各国外交抵制北京冬奥的情况下,您认为这两国的双边关系在2022年会持续紧张吗? 

吴强:我相信这种紧张的状态会一直持续下去,包含在人权丶地缘政治与安全等领域都会继续保持一种紧张的态势。这个态势是中美双方领导层都乐于看到的,也是预料到的。我不认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会采取一些有效的手段来降低这种紧张的程度。当然他们会控制,如果说2021年中美关系的变化若对2022年有所启示的话,简单地讲中美关系在不久前的习拜电视峰会后,我相信他们会正式进入一个“紧张管控”的状态。

这不是一种危机管控,而是一种“紧张管控”。这种状况很有意思,应该是中美都进入到一种边缘性战略中 (brinkmanship),避免双方的紧张加速或升级成一种危机状态,但双方同时又有意识的维持这种紧张状态,这是双方国内政治都需要的。我认为这种紧张会持续下去,但不至于到一个危机的程度。这才是今年中美外交关系为明年的启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德国之声:美国过去一年与台湾互动的频率越来越高,也支持立陶宛等国家增进与台湾的关系。您认为在2022年,在台湾的议题上,中美双方可能如何去应对?

吴强:台湾问题当然是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确实有随时发展成危机,导致中美对抗的危险,这种危险性长时间来说不会消失,还会越来越紧张。但是,在拜登上任后一年,中美关系处于一种相互试探的状态,有表面上的紧张,但没有实质上的危机。实质上的擦撞都在展开,在台湾问题上也在展开擦撞,南中国海底下两台核潜艇也在发生擦撞。

各界对于这些情况有的是秘而不宣,有的则是采取管控的方式,尤其是明年是中共的二十大,也是习近平关键任期的转换,台湾问题应该是中美关系当中继续会紧张,但不至于危机化的议题,因为认为危机化的局面都是北京不乐见的,因为会影响到中国领导层的权力更迭。北京目前在台海问题跟中美台三角关系上,实际上是战略的主动方。只要北京不愿让台海关系失控,基本上台海问题不会太升级。

但是,也许外界会看到台美关系进一步走向紧密,包含合作与军售,还有欧洲各层面的外交战,台湾2022年会成为比2021年在西太平洋地区成为更耀眼的政治焦点,但是大的框架应该还是由中国作为战略主动方,他们并不愿意看到台海处在一种失控的状态。他们会稳步推进,包含用“灰色战略”等作法对台海周边的区域进行蚕食,但基本上中国都是处于战略主动方。

在中美关系还没到达接近摊牌战略决断的漫长临界点时,台湾问题还都不是目前或未来一年中美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最主要的,台湾问题仍然是要服从中美关系大的格局,中美关系目前的格局从各方面来说,都没有做好在台湾议题上进行冲突丶对抗或摊牌的准备。所以,明年以及未来一至两年,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会有小的冲突,但基本上还是处在一个中美关系尚不明朗,双方都比较忌惮,在摩拳擦掌做准备的喘息阶段。

我个人是倾向于认为,未来一两年台湾问题不是中美关系中最严重的问题。中美关系今年经过一年的试探与观察,只是朝向一个紧张管控的阶段。我相信这个紧张管控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直到中美关系在北京明年20大后,才会进到实质层面上的一些战略上的谈判,而且这个转折点可能是以中美就中导问题展开正式的谈判。

也许到那之后,台湾问题才会进入中美间的谈判桌,这其实是北京不愿做的。在此之前,这种战略上不确定但和平的窗口期还相当漫长。

德国之声:中国与美国在拜登上台后,在经贸领域有展开一些双边对话。但同时,中国国内在如房地产等产业都面临巨大压力。部分外国专家认为,中国会在自身经济发展越来越缓慢的情况下,选择在经济方面扩大跟美国的合作。您认为在“紧张控管”的架构下,这样的情况是存在的吗? 

吴强:经贸领域会跟气候变化有关,而中国与美国在气候变化的合作即便有可能。但在经贸问题上,中美双方仍然是处在一个紧张管控的领域,这个领域是很复杂且动态的,恰恰是需要像刘鹤这样的人来继续主持中美关系。继续进行我相信是双方都愿意看到的,而且事实上也不得不为之的一个作法。

这是承认中美在全球化当中经济贸易上的利益,但是显然这种中美关系紧张,实际上在贸易领域展开的是最多也最直接的。双方在这方面的筹码也是最多的。从太空丶南中国海到台湾,这些领域的筹码,其实双方有筹码但很难运用,因为是高度敏感性的。反而是在经贸问题上,双方筹码很多,双方的对抗会继续以非关税或其他方式的贸易战继续进行。

吴强认为,中美两国2022年在经贸领域的脱钩会越来越明显。这些脱钩未来应该会以深化的方式进行。图像来源: LEO RAMIREZ/AFP/Getty Images

比如说以各种制裁丶限制或技术封锁来进行,我觉得这些恰恰是美国方面掌握有主控权的。包含美国在央行丶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都有相当主动权。美国不会过于小心地在贸易政策上减少对相关中国企业或贸易的相关封锁或制裁。在这个领域,我相信2022年美国对新疆或香港的制裁,以及所有技术封锁的制裁只会更多,不会更少,而且可能会用新的方式。

比如说围绕着CPTPP或其他形式的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包含吸收台湾在内,或各种对劳工权益的强调,我相信未来一年,中美两国会以一种另类贸易战 (Alternative trade war) 的方式高密度进行对抗。

德国之声:那这些越来越激烈的贸易战对抗,会让中美之间的产业脱钩的状况越来越明显吗?

吴强:我相信经贸领域的脱钩会越来越明显。这些脱钩未来应该会以深化的方式进行,这个深化是很有意思的,应该能代表中美在经贸领域仍继续交流,但对全球化跟地区自由贸易的主导权,还有脱钩的加速,其实会形成一种新型贸易战,也就是一个供应链战争。

供应链战争可能会在明年成为公众谈论的一个概念,而且后疫情时代的供应链战争可能也是在明年才正式打响。

德国之声:在拜习会后,中美两国似乎对于在气候变化进行合作达成共识。但您认为双方在这个领域的合作,可以被延伸到其他领域吗?

吴强:我相信在气候变化的合作更多是象征性的,毕竟它是一个长期议题,而且在今年是因为有格拉斯哥的气候峰会,有一些现实的国际共识需要达成,所以中美当然是以合作作为号召。但中国在过去一年,因为气候变化激进的政策,其实已经付出相当的代价。

过去半年,中国不少企业因为气候变化问题,被迫停产或减产,民生也受到电能供应短缺的影响。电能供应短缺一方面是受到煤用量的严格限制,一方面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大量的使用,已经占据相当大的民生用电份额,影响到正常的用电,但中国的电力结构并未适应这种新的变化。

中国在深受这些激进政策之苦。中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其实对明年内部经济目标也是强调要稳。在求稳的情况下,中国在气候变化更多是降低气候变化对内部的负面冲击,换句话说,它会保有产业结构,保持各方面稳定,不会太急于像过去几年习近平主导的激进气候变化政策来引起大的震荡。

在这种状况下,气候变化对中国与美国在外交来说,更多的是一个外交噱头,而且它不会影响到中国降低对全球各地区石油与天然气的采购。气候变化实际上对中国各方面地缘政治的影响是很小的,基本上是变成一个中国寻求道义制高点的旗帜,并非意味着中国要因此寻求一种新的地缘政治。

我觉得这是最主要的,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中国要追求一种基于气候变化的新地缘政治。中国所有的扩张跟外交都是相当老套的,是在旧地缘政治上继续进行争夺跟扩张。中国的外交实际上是相当分裂,所以中美在气候变化上的合作都是口头跟象征性的。他们以口头空谈来掩盖双方在所有其他领域展开的全面加剧且深化的紧张。气候变化上的合作只是一种安慰剂。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 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0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