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VIP专栏回顾

2007年12月22日

亲爱的读者,德国之声中文网的VIP专栏创办至今,一晃已是一年多。之所以开启这个栏目,旨在通过与德国各界权威人士的访谈,为读者获取第一手资料,从而开启一扇了解德国社会的广角之窗。在此送旧迎新之际,我们衷心感谢并珍惜诸多中文网站、报纸、杂志对本专栏的关注和转载,也希望能加强彼此间的互动与交流。在新的一年中,我们将带给读者更多新的内容,呈现更多的亮点,也希望读者踊跃参与这一互动进程,提出宝贵的建议和创意。

德国之声麦克风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其办公室 “如果所有国家和势力集团都能在外交政策上象中国一样谨慎,世界将太平得多”图像来源: DW

潇阳:祝红,你做名人系列的时间已经不短了,采访了各行各业的德国名流,涉猎题目不少。请问,做名人系列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满足读者对名人生活内幕的好奇,对他们私生活,花边新闻的关心?还是更关注这些名人人格上的闪光亮点,甚至包括对中国的看法?

祝红:之所以当初想到要创办VIP专栏,就是为了能获得一个更大的平台,借名人的视角介绍德国的方方面面。至于这些名人的私生活,花边新闻,我觉得这不是我要报道的内容。我选择的访谈对象都是业内的资深人士,也是社会的亮点,我认为,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所以我希望借此机会与他们探讨一些问题。我想,凡是关注这个专栏的人都会发现,我的访谈内容大多是德国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只是相关的时间框架要更大一些。另外,我希望能够为中国读者和网友创造一个了解德国人所思所想的机会,让他们知道,这些德国名人在现实生活中究竟是怎样的,他们关注和思考的都是哪些问题,尤其是他们对中国有怎样的看法等等。

潇阳:你是否实现了当初的设想?VIP专栏是否体现了德国各行各业代表人物的看法呢?

祝红:我认为,至少可以说我走在这条道路上。每集出来后,我都会关注一下中文媒体的反响,当然也包括自己的交际圈内提供的信息,朋友熟人同事们往往会告诉我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我的访谈内容。令我感到高兴的是,虽说每集所引起的反响各有不同,但总的来说还是不小的。对此,我非常高兴。另外,我在德国生活了这么多年,的确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和关注,在访谈系列节目中,我试图将自己的思考,德国人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带入这个栏目。当然,VIP专栏不是完美无缺的,每一集出来后,我都觉得有一些缺憾,但已力所不及。在新的一年里,我会尽量使它接近完美,所以非常希望能够与中国的网友,读者有一种互动。

德国前外长金克尔 “如果我是中国领导人,对于台湾,我会更大度和宽容一些。”图像来源: Deutsche Telekom Stiftung

潇阳:如果说,做这个栏目是为了让中国的网友、读者更多地了解德国社会,那么德国社会不光是由名人组成的,它也包括普通人。但你选择了做名人采访,我可以想象与名人作采访有两个难度:名人与普通人不一样,接近他们不很容易;其二是,这些人均在其各自领域做出了贡献,或是很有成就的。但作为记者,你不可能是方方面面的专家。为了能够与这些业内权威人士进行深入的交谈,采访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否则交谈会流于形式或是仅限于花边新闻。请问,你是怎么准备这些采访的?

祝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头说起。我是北外德语系毕业的。入学第一堂课上,老师就对我们说,外语不是专业,只是一种工具,所以要求学生具备与各行各业人士用外语交谈10分钟的知识。这句话使我从中受益。从那时起,我就比较关注各方面的议题,注意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我甚至觉得,做这个专栏也许跟年龄优势有关,因为自从我于近20年前来德后就明显地感到了自己在文化上存在的漏洞,所以我一直试图弥补这些漏洞,因此我的业余休闲时间非常少。

潇阳:你认为,具备采访名人资格,或者说采访名人困难吗?还是说,采访名人是件很容易的事?如果在中国的话,采访名人是很困难的,需要靠关系,甚至要支付不低的费用。在德国也是这样吗?

祝红:我觉得最让我感到庆幸的是,我是中国人。中国的崛起,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愈发重要的角色,使我有机会能够接近德国的名人。当然,我原来也做了很多采访,有一定的交际圈,现在这个圈子是越来越大了。自从VIP专栏启动以来,我有时只要把这个专栏通过链接的形式转给对方,就往往会获得接受采访的承诺。但反过来说,找名人采访并不是没有难度的,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查阅大量的资料,要把自己的提问详细地写给对方。因为是名人,所以他们都有专人负责处理与媒体打交道的事宜,在相关信件的往来上一定不能掉以轻心。

潇阳:采访这些名人不必为他们支付高额费用吧?!

德著名建筑设计师格尔康 “对中国大城市来说,最重要的是建设完善的短途交通网络。”图像来源: gmp

祝红:当然不必。只是他们有拒绝接受采访的权利。

潇阳:作为记者,采访对象不仅限于名人,还包括普通人。你认为采访哪一种人更容易?采访这两种人大概有什么不同?

祝红:我的体会是,这些名人其实都是普通人,只不过采访他们的手续要繁杂一些吧了。在VIP专栏里,我先后已采访了30多位德国名人,可以说,他们都是关注中国的普通人。

潇阳:请问,在你采访的这么多名人中,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你最想再次采访的又是哪一位?

祝红:明年,如果有适当的机会的话,我会再次采访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这位德国老人令我非常敬仰,他很关注中国,对中国的看法也往往不同于德国的主流媒体。我认为,能更多地了解他对德国、世界和中国的看法是难得的机会。至于说,谁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我觉得其实每一位采访对象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德国前外长金克尔,在电视镜头前他给人的印象,至少是给我的印象非常酷,甚至有些冷,但其实是一位很体谅记者工作不易,非常风趣幽默,令人感到温暖的长辈。

潇阳:按照中国人的想法,名人代表的是社会地位,也因此比较讲究面子,在采访过程中,你是否认为,德国名人也有只愿意表现自己阳光一面,喜欢美化自己的习惯?他们是否会故意回避某些问题,以使自己的高大形象不受影响?你是否遇到过这类情况?

祝红:我觉得没有,也许我在采访时忽略了这一点。不过,认真看我的采访系列的话,就会发现,我会提出一些与采访对象观点完全不同的问题,尖锐的问题。现在回忆起来,我没有遇到你所说的这种情况,或者说我没有意识到,以后我会留心这些问题的。

潇阳:在VIP专栏30多集访谈系列中,最困难的是哪一次?

德艺术巨匠吕佩尔兹 “北京之行令我失望,因为我没有看到中国特色。”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 dpa/dpaweb

祝红:回想起来,可以说跟德国著名建筑师格尔康(Gerkan)的采访是最困难的一次。那时,由他设计的柏林火车站的一根横梁掉了下来,在德国引起轰动,我有幸订到了一个采访日期。那时人们还不太清楚应该由谁来承担事故责任,是建筑公司,还是建筑设计师。采访开始时,我小心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也事先说明,如果他感到为难,不必回答。但谈话中间,格尔康突然勃然大怒,并要求我立即把MD交给他,他不再接受我的采访。情急之下,我只好试图平息他的怒火。我当时的感觉接近绝望。当然格尔康还是接受了我的采访,之后也向我表示道歉。但那次经历确实让我经历了做记者的“历险”一面。

潇阳:做名人访谈,你在职业上的收获是什么?

祝红:收获当然不小。我之所以要采访这些名人,是因为他们都是业内的知情人士,他们都很有经验和见解,通过与他们的交谈我的确获得了许多宝贵的一手资料,其中不少是德语媒体中没有的,这对做记者的我来说当然是非常宝贵的。

潇阳:名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媒体的宠儿,你是否意识到,在与这些习惯与媒体打交道的名人访谈时,很难进行深入的交流?他们是否已习惯了某种套路?

祝红:对记者来说,我认为最忌讳的是重复和千篇一律。在VIP专栏的访谈中,我力求在每一集里谈出一些新的内容,一些德语媒体里没有的东西,或是没有谈透的问题。另外,毕竟这个专栏的对象是中国读者和网民,所以我总是考虑中国人喜欢看什么,我想要传递给他们什么信息。

潇阳:你的访谈对象分别来自政治、经济和演艺界等,如果进行一番比较的话,他们都各自带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祝红:德国政界名人的口才真的是一流的,他们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语言的表达非常流利、准确、思路清晰。经济界企业家们的口才也不错,他们大多不会夸夸其谈,而是非常具体,务实,能够轻松地列举出一大堆数据。至于演艺界的名人,我想世界各地的演艺界名流都具备某种共性吧。

潇阳:在这个专栏里,你也采访了一些在德国取得特殊成就的华人,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你是否感觉到中国在德名人与德国名人间有什么不同?

保时捷总裁魏德金 “奢侈不是恩赐和馈赠,人们必须为此付出艰苦的努力。”图像来源: AP

祝红:首先必须强调,采访在德中国名人在这个VIP专栏里的比重很弱,以后会有所变化,已有人建议我增加在德华人的访谈比例,我会认真考虑这个建议。如果将他们与德国名人做个比较的话,我觉得唯一的区别是,我跟他们采访时有一种亲切感,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都在异国他乡生活了这么多年。跟德国人做采访时,我每每会换一种方式,换一种心态。

潇阳:你毕竟是作为中国记者采访德国名人的,你们的交谈话题势必会转向中国。这些名人对中国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呢?

祝红:总的来说,他们对中国的印象都非常好,当然,他们也看到了中国存在的许多不足和问题,但他们给我的印象是,似乎大家都坚信中国会越来越强大。

潇阳:在以后的节目制作过程中,名人的选择范围是否会继续扩大?就目前这30多集来看,体育界的明星没有一个,体育明星是大众媒体的聚焦所在。以后你是否会采访一些体育界或其他领域的名人呢?

祝红:其实我12月份就想安排与奥运会有关的内容,但没有成功。明年北京将举办奥运会,所以我明年会邀请一些体育界的明星做我的访谈对象。明年的重点会与今年有所不同。另外,VIP专栏的名称以后很可能会有所变化,也许会改用一个其他的名字,因为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或机构为德国社会,以及德中关系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很有成就,很权威,但却不为公众所知。我认为,有必要将这些的人收入这个专栏。

贝塔斯曼掌门人莉兹-摩恩 “两种文化的相互理解需要时间。”图像来源: Bertelsmann Stiftung

潇阳:你是否考虑过与国内媒体进行合作,扩大这个专栏的传播范围?因为做这个专栏毕竟很不容易,采访到这么多名人,又每每亲临现场,对国内媒体来说也是宝贵的资料,因为他们难得有机会系统地对德国各行各业的名人做详细报道,仅局限于在德国之声的网站上发表这些作品,是否会觉得过于资源浪费?

祝红:能与国内媒体进行合作是我最大的心愿。自创立这个栏目以来,访谈系列被转载得很多,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的长期合作伙伴。我希望能够建立这样的合作关系,它会有助于提高节目的质量,便于我们了解国内读者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在全球化的今天,展开合作会使我们大家都更具竞争力,更有市场。

潇阳:谢谢!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