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德国人怎样改善河内交通
2005年4月1日近年来常被人称为“东南亚小老虎”的越南,繁荣起来了。共产党政府的对外开放经济政策取得了成效。众多的外国投资都涌了进来,尤其在几年前还沉睡不醒的首都河内,工业园和办公区破土而出。
越南的经济增长率为7%。对许多居民来说,经济变好了,他们有了工作,有了更高的收入,有了从自行车转乘轻型摩托,甚至转开汽车的可能性。于是,繁荣带来了问题:河内马路上交通负担过重,尤其在市中心那些狭窄的小街上。
最迟到晚上19点,河内什么也动不了了。以灵巧著称的越南人也“过不去”了,经历着他们曼谷、雅加达或其它亚洲超级大都市的邻居们经历了多年的经历:堵塞,还是堵塞。成百上千的轻骑,还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尝试着怎么绕过去挤过去,擦着狭窄的街角,在人车满满令人绝望的十字路口。按嗽叭已经不起作用,最近立起的红绿灯也制服不了谁。许多轻骑驾驶者试着从人行道上过去,但那里很快也堵上了。
毫无疑问,河内需要一个交通改造方案。这一点,城市之父们也认识到了。结果,他们请来了一个德国人。瓦尔特.莫尔特是心理学家兼交通专家,在此之前,是巴伐利亚州奥格斯堡大学的交通学教师。
5年半来,他受河内市政管理部门的委托,给原来可以说完全处于瘫痪状态的公共汽车交通系统灌输新的生命。莫尔特清楚地记得,他刚到河内时,这里的公共汽车交通是怎么个样子。那时,谁都不知道,驶来的公共汽车是开到哪里去的,所以,也就没什么人傻站着等车。
为了解情况,他在头几个月自己做了那个试验免:勇敢地站在那些公共汽车站等候。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了这个交通系统的其它毛病。然后,他开始彻底地改变这个城市的公共交通体制。并,获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首先,他给公共汽车制订了10分钟一班的时间表。就这么一着,就使乘客数量从每天1700人增加到了8000人。接下来,张贴了汽车时刻表,建了候车亭,建立了一个一体化的车票体系,包括合算的月票,每个月仅合4美元,学生还半价。
结果是:民众对新车票和公共汽车的新热情甚至超出了莫尔特的预料。最近,奔驰大巴也加入了公共汽车的行列。现在,河内有700辆公共汽车行驶在40条路线上,总行程约600公里。乘客数量上升到了每天60万。直到晚上10点,公共汽车上仍然挤得满满的。
莫尔特知道,许多河内人现在宁可弃私车而坐公交,“假如您每天在这里开摩托车,您就会知道,在这里开摩托车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开着摩托上街越来越不舒服。公共汽车比它舒服。”
在莫尔特的建议和指导下,河内甚至出现了换乘停车场(Park + Ride),许多来自偏远郊区的摩托客,在城边的换乘停车场停靠他们的摩托车或轻骑,然后坐公共汽车入城。
莫尔特相信,他的公共汽车系统很快就会有上百万乘客,当然,前提要有更多的汽车,街道也要更宽阔。因为,现在公共汽车也同样也要在河内拥塞的车流人流中挤来挤去。
他认为,给公共汽车开辟单独的行车道是解决办法。这一点他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考察行中得到了证实,“在拉美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尽管公共汽车占了马路的空间,但总的来说它使交通变得更流畅了。”
建一条悬挂式电车线,就象穿越曼谷市内那种,莫尔特认为不是好办法。这种系统太贵,而且横空出世,破坏城市面貌。他认为,应该更多地投资于公共汽车系统,今后几年共需要1.5亿美元的投资。
河内也正在讨论建一条有轨电车线的计划,法国将投资参股这个工程。然而有个大问题,建设阶段会使整个城市的交通陷于瘫痪,因为在河内几乎没有并行马路。一旦马路被封,那就一切都崩溃。那么,剩下恰恰只有公共汽车了。(莫妮卡.霍根)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