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一周香港媒体报道摘要(8月26日)

本文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4年8月26日

8月22日,是中共元老、有“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之称的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中国大陆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国际舆论似乎都注意到胡锦涛在纪念仪式的讲话中强调坚持邓小平开创的废除干部终身制。但与此同时,美国宣布从欧亚撤军七万人及其后续部署,在两岸局势诡谲的今天,也引起香港媒体的密切关注。

胡锦涛与江泽民:各走各的路?图像来源: AP

过去的这个星期天,北京举行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大会,其规模几乎等同于一次全国党代表大会。香港《苹果日报》本周发表文章,题目是《纪念邓小平的真正目的》。文章说:“胡(锦涛)的讲话精神基本上沿用了97年邓小平逝世时中共中央的讣告内容,包括赞扬邓在七十年代末拨乱反正、推行改革开放,坚决主张废除干部终身制等。当然,胡锦涛也在讲话中加入“与时俱进”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恰恰就是中共中央高规格纪念邓小平的真正意图。……种种象显示,中共最高层存在两条路线的斗争。一方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当权派,另一方则是以江泽民为首的保守派。由于受制于江泽民,加上能力和信心不足等原因,胡锦涛上台近两年仍无法提出明确的发展战略,其“科学发展观”、“新三民主义”等执政理念,也从中央到地方受到阳奉阴违的抵制。因此,中央政策大多受到地方和各部门的反弹,因而无法顺利推行。宏观调控受到地方政府的激烈反对,就是明证,而在江泽民和邓小平主政时,这种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

《苹果日报》的结论是:“得不到江泽民全力支持,胡只能当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六千人面前,借邓小平的余威,以最高分贝讲出自己的施政理念,希望两条路线斗争中,更多人站在自己那方。”

美国大选后中美关系如何?图像来源: AP

在与两岸局势密切相关的中美关系方面,本周香港媒体普遍关注两条新闻,一是美国大选临近,中国官方中国制定预案对应美国大选年,另一条则是美国宣布调整全球军力部署。在第一条消息方面,亲北京的香港《文汇报》报道,中国安全战略调整步伐加快,伴随著美国国内大选的临近,中美关系走势引人瞩目。报道说:“中国高层年初已经就美国大选年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给予充分关注,中央决策层已经提出,因应美国大选年可能给中美关系制造麻烦的情况,政策执行部门应该“把困难和挑战估计得更加充分,把预案和措施考虑得更周全一些”,要主动适应新的变化,善于化解不利因素,更好地争取和维护国家利益。 ……面对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外交界人士认为,双边关系中的贸易、人权、台湾议题有可能在选举中成为美国两党辩论的焦点。 ……中国外交界人士说,党派政治、国会政治、军工集团因素深刻影响著美国军控防扩方针,及至对台军售政策。”

与此同时,香港《文汇报》又发表其驻上海记者发回的消息,称哈佛大学的著名学者、曾为克林顿政府担任军事情报谘询专家的傅高义在上海表示,日前由布什总统宣布的美军大规模全球调整,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美军的全球部署更加适合当前的战略需要和新型武器的技术特性,有关台湾海峡的局势并非此次调整的首要目的。报道引用傅高义的话说:“台湾海峡并不是此次美军调整的首要考虑。……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立场非常复杂。一方面,美国将继续支持“一个中国”的立场,而另一方面美国也将支持台湾,并且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帮助台湾进行防卫。与此同时,美国也会鼓励台海双方使用一切和平的方法解决台湾问题。……美国并不希望因为大陆或者台湾中的任何一方而卷入战争。如果台湾主动挑芣或者进攻大陆,美国并不必然会支持台湾。同时如果大陆方面在没有进行足够磋商的前提下主动进攻台湾,那么美国也将依照承诺帮助台湾。”

针对同一话题,《信报》专栏作家郑永年本周发表文章,题目是《美国战略转移及其对中国的战略压力》。文章说:“近年来,美国正在加速把其战略重点从欧洲等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这一转移一旦完成,就会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莫大的威胁。……实际上,在九一一恐怖主义事件之前,布什政府已经开始营造一个围堵中国的亚洲战略同盟,即所谓的亚洲小北约。……亚洲小北约一旦形成,就会对亚洲其他国家产生很大的影响,迫使亚洲很多国家在中国和美国之间作一个选择。一些国家很可能就会像在冷战时期那样靠向美国。中国如果没有有效的反制手段,就有可能和美国形成一场另一种类型的冷战。再者,台湾问题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如果台湾成为这个小北约的一部分,那么就是台湾问题的真正国际化,台湾也就成为这个同盟制约中国崛起的最有效的“武器”。不仅台湾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国内的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会很容易受到这个同盟的制约。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开放的经济体,自然资源高度依赖海外市场。例如中国进口的大部分石油是经过马六甲海峡的,美国想参与马六甲海峡的控制的意图一直是很明显的。一旦中国的外来资源供应受到遏止,国内建设的困难就可想而知。”

邱震海(香港)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