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他们中有上万人再也没能踏上故乡的土地。客死他乡的中国劳工分别被埋葬在30个法国墓地中,每个人的墓碑上都刻有中文的铭文。这些墓碑见证了他们主人默默无闻的牺牲和一段被忽略的屈辱的记忆。
在一战战事进行得最为激烈的1915到1916年间,英国从中国招募了10万劳工,法国招募了三万八千人。这些中国劳工被送往欧洲战场前线,以弥补当地劳动力的严重不足。这些劳工年龄大多在20到35岁之间,来自河北,江苏,山东等地。他们在后方梯队中充当劳力,帮助修筑弹药仓库,维修公路和铁路,或在港口装卸船只。有的在军工厂工作,有的在海军码头,每天的收入只有3到5个法郎。
当时中国劳工仅仅被视为廉价劳动力,他们是被人歧视的苦力,甚至不允许随便离开营地。战争结束后,一些人作了矿工,另一些在战场上清理尸体,添埋战壕。
法国北部的村庄洛桑格雷就在一次大战西线战场的附近,住在这里的阿尔弗雷德老人追述起当年的情景时说:“他们的工作十分艰苦,却受到鄙视。人们甚至不允许他们离开居住的营地,到外面与当地人交往。我母亲当时还是个孩子,她告诉我,她很害怕那些中国人,连走路都不敢经过那个营地。”
70多岁的阿尔弗雷德现在是当地一个民间协会的主席,他的协会致力于保存活生生的战争纪念资料。
战争结束后,大部分中国劳工被运送回国,他们的身份凭证只是一个简单的号码。只有五千到七千人留在了法国,这些人的后代日后发展成了巴黎的华人社区。
到战争结束前后,就有大约一万华工命丧他乡。他们有的葬身于炮火之中,或被地雷炸死,有的死于恶劣的生活条件,或1918年流行整个欧洲的西班牙流感。这些华工被埋葬在30个墓地,其中最集中的是诺耶尔公墓,这里埋葬着842个中国劳工。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中文,墓前还有一对石狮子,守护他们的亡灵。
在被遗忘了将近一个世纪后,中国一战劳工的命运在法国又引起了关注。2002年以来,每年4月清明节那一天,在诺耶尔战争公墓都举行纪念活动。参加活动的有法国退伍军人协会,中国驻法大使和华侨社团代表。法国电视台最近还播出了一部名为“不归之旅”的纪录片,讲述中国劳工的故事。
法国的中国专家皮卡在最近出版的一本历史专著中,也提到了这段历史。皮卡说,这段被遗忘得太久的历史,应该被铭记在人们的集体记忆中。他说:这些中国人为法国的战争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承认为战争英雄是他们的权利。
战火在佛兰德斯持续了4年,作战双方一直都无法深入对方阵营。这是一场可怕的阵地战,带着毁灭性的后果:60万青年人在这里丧生。
图像来源: DW柯勒维茨(Käthe Kollwitz)花了18年的时间,完成了“悲伤的父母”这个作品。1914年10月她的儿子彼得前往佛兰德斯前线,不到一周后,他在那里丧生,年仅18岁。他的坟墓就在父亲这座雕塑一旁的德国军人墓地。超过2.5万名青年被葬在这里。
图像来源: DW/B. Görtz1914年,最高军事统帅部向世界发布了一个谎言:据称,数千名唱着德国国歌的大学生在与敌军对抗中行进。纳粹宣传也乐于利用这段神话。事实上,他们是炮灰:缺乏经验、装备落后。兰格马可也因为成为战争志愿者的墓地而得名。
图像来源: Andre de Bruin在伊普尔,到处都有战时地洞的痕迹。但是此地非常特别,山丘60高于地面数米。谁控制了这座山丘,树木就不再是屏障,就可以居高临下地开火。因此争夺此地的战役持久而激烈。
图像来源: DW/D. Duncan泰恩克特公墓埋葬了11956名英联邦士兵和4名德国士兵。公墓的内壁上刻着另外34957个名字,没有找到他们的尸体。在炮火和连续的射击下,根本没有机会埋葬死者。即使在今天,农民仍然会在田地里发现尸骨。
图像来源: DW/B. Görtz帕斯尚尔这个地点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了。1917年英国和德国在这里开火,双方共使用了4百万颗榴弹,血流成河。这是一战中最血腥的战役之一,这一切被记录在帕斯尚尔博物馆中。在宽敞的室外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当年战壕和防空洞的原景重现。
图像来源: Memorial Museum Passchendaele 1917在伊普尔地区,毒气首次被使用在战争中,使用的氯气引起了窒息。怒火过后,盟军也开始使用毒气作为武器。1917年7月,德国测试了名为伊普尔毒气(Ypérite)的新武器。这种芥子气可以引起大面积的皮肤灼伤。
图像来源: Memorial Museum Passchendaele 1917今天来到帕斯尚尔,一定要去佐内贝克这个地方。这里经历了100天激烈的战斗——从7月底到11月初,此后的村庄满目苍夷。这里除了硕大的瓦砾堆和池塘什么都没有剩下,而池塘也因为满是炮孔和泥浆难以辨认。
图像来源: Memorial Museum Passchendaele 1917伊普尔特别吸引英国游客。商店店主、餐馆和旅店老板们也深知这点。这个城市的一家酒店提供一种特别体验:住在涂成迷彩色的房间里,汽油罐作为边桌,军旅式的棕色格子床罩。早餐室的墙壁上挂着战地伪装网。
图像来源: DW/B. Görtz1928年德国作家茨威格(Stefan Zweig)来到伊普尔。关于当时新落成的梅嫩门,他写道:这里有这么多的名字,以至于“字迹成为了装潢”。墙壁上共刻着5.5万名阵亡和失踪英联邦士兵的名字,这些士兵都没有自己的坟墓。
图像来源: DW/D. Duncan梅嫩门上的名字是根据军团排列的,长长列表上的阵亡者来自各个英联邦国家:非洲、印度、巴基斯坦、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加拿大。这些人,他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在遥远的欧洲作战吗?
图像来源: DW/B.Goertz自梅嫩门1928年落成,这里每晚20点都会举行纪念死难者的仪式,伊普尔的消防队员们用他们的号声向死者致敬。起初这是一个纪念英国阵亡者的仪式,但后来各国的游客都到来此地。现在梅嫩门已经成为一个共同纪念的地点。
图像来源: 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