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豪华的吉卜赛墓地

2011年11月2日

11月1日是天主教的万圣节。按照德国的传统习俗,这一天,人们要祭扫先人墓地,缅怀逝去亲属。祖辈在欧洲各地流浪的罗姆人也不例外。

图像来源: Gisela Hartmann

万圣节一早,墓园刚刚启开大门,就有许多市民手捧鲜花、带着蜡烛涌了进来。好像前两天就有家属来探望过逝者,因为大多数墓地上都有土壤都有被翻动过的痕迹,花坛里重新栽种了鲜花,墓碑也擦洗得光可鉴人。德国人的祭奠方式不如中国传统方式那么繁复,没有燃烧纸钱、没有燃放鞭炮、没有进贡酒食、也不见向墓碑磕首行礼的。他们扫墓的过程安静、缄默,主要的内容不过清扫、整理墓地、点燃蜡烛、有的扫墓者还会轻声朗诵经文,同行者之间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祭奠的过程也比较短暂。

豪华的罗姆人墓地

波恩城里一共有40多处墓地。其中,有一处墓地格外地与众不同。走进园内,可以看到好几处装修非常华丽的墓地,和通常的墓地相比,它们占地面积大出两三倍,而且,整块墓地上都建有类似亭台楼阁的建筑,余下的地面也都铺设大理石,没有暴露的土壤,所以也不见花卉植物,但设有专门的烛台,有的烛台还装配了防风的玻璃罩。建造墓地的材料多为黑色和金色,在点点阳光的辉映下显得雍容华贵。更有甚者,还用金属栅栏把墓地围在当中,栅栏的外围才是一些长青类的植物。和普通墓碑相同的是,这些豪华墓地上也只刻有墓主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几乎没有其它碑文。从墓碑上的照片或雕像看,墓主人大多体态高大、硕壮,面貌不太像是本地居民。

据其他扫墓人介绍,这些豪华墓地属于罗姆人(也称作吉卜赛人)。这是一个以"流浪生活"为特征的民族。他们原籍印度西北部,公元10世纪前后开始出走,渐渐地遍布世界各地。每年的万圣节,罗姆人的后裔都会成群结队地来到先人墓地,举行悼念活动。

迪拜望族和的罗姆国王的后人们

罗姆人比拉之墓图像来源: DW

临近正午,记者遇见20多位穿着非常讲究的扫墓人,他们手捧鲜花来到墓前。男士们一律穿着笔挺西装,女士都脚踩高跟鞋、穿素色的过膝套裙。他们说,他们是来自迪拜的比拉(Biela)罗姆大户家族,"那些相邻的墓地葬着的都是我们家族的亲戚,比拉(Biela)是我父亲,也是早期迪拜的大户人家,我的妈妈、叔叔、阿姨也都葬在这里",一位专门从迪拜飞来祭拜的家族成员介绍。他说,这些墓地都是四年前修建的,花费折合100多万人民币。"由于家族在迪拜的地位和影响,每位家族成员的墓地都建造的很考究,价格自然不菲",多数普通家庭很难负担这么昂贵的丧葬费用。他说,家族的祭扫墓活动通常都会从中午一直持续到晚上墓园关闭为止。

一行人首先清扫墓地,然后,摆上20多盘红玫瑰,"红玫瑰是爱的象征,表达我们对逝去亲人的爱戴和怀念",另一位家族成员说"母亲生前一直住在铺着红地毯的家里,这些盛开的红玫瑰就像她生前习惯使用的地毯。"点燃红蜡烛之后,这群罗姆人就忙着燃起香烟、打开酒瓶。有人把香烟立在墓碑前,那是因为逝者生前喜爱抽烟,酒则被洒在墓前和植被丛中,"美酒寄托着我们的哀思"这位已在德国生活了30多年的家族成员动情地说。接下来,众人开始饮酒、聊天、唱歌、起舞,狂欢才是扫墓的重头戏。"这是我们家族,也是罗姆人的习俗,虽然逝者肉体已经离去,但他们的精神与我们同在。因而,我们要与逝者相聚、要诚意祝福,得不醉不归!"

和汉族传统的扫墓习俗很相似,罗姆人也是"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祭祖。"作为少数民族,我们长期受到社会的歧视,特别是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我们民族和家族的精神伤害,使无法平复的。"比拉的儿子说,每当想起本民族的屈辱史,都难免感到愤慨或悲伤。

在同一个墓园里,还有罗姆人的国王乔瑞(Czori)家族的四块家族墓地。当年的国王费尔科.乔瑞(Ferko Czori) 的墓大约占地20平方米。建造皇冠型墓碑一共耗费了25吨印度花岗岩和整整两个月的时间。在墓碑的一侧还耸立着一座国王的白色大理石雕像,雕像的作者是一位居住在意大利的比利时艺术家。费尔科国王的侄子里卡多(Ricado)说,这块墓地建于1997年,造价大约相当当地一座别墅的价格。"只有国王才可以享受如此的礼遇",里卡多说,现在国王的后代们都过着和普通百姓一样的生活,并不奢华,也没有特别的照顾。"罗姆民族是个强悍、不屈的民族,仅仅从墓地的规格和档次,就不难看出我们的社会地位,也能看出罗姆人的强烈归属感",里卡多为自己是罗姆人的后裔感到自豪。

与比拉家族不同的是,这群同为罗姆人的国王后裔不喝酒、也不唱歌,只是静静地聚着,分享他们带来的传统食品。

作者:丽丽

责编:叶宣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