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愿不愿意,中国在引领全球绿色转型
2025年11月23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后,迅速签署了一项行政命令,启动了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程序。该协定是旨在控制全球变暖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议。
此后,美国政府推翻了多项关键的国内和国际气候措施,削减了清洁能源项目,取消减排法规。
特朗普的举措标志着美国背弃了此前主动参与国际气候保护的态度。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美国曾在奥巴马执政期间为促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气候协定》发挥了关键作用,而拜登也通过了一项雄心勃勃的法案,旨在促进绿色能源发展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美国在气候保护行动上的退缩,为其他国家填补这一空白打开了大门,人们的注意力也日益转向了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
中国或许并非气候保护领军者的最佳人选。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中国仍在建设高污染的燃煤电厂。但同时这个亚洲超级大国也已崛起为清洁能源巨人。
“中国正在生产全球减碳所需的大部分清洁技术产品,”美国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ASPI)中国气候中心主任李硕对德国之声表示。“简单地将北京视为气候领域的落后者,意味着当我们意识到中国企业在清洁技术领域已经远远超越了西方同行时,可能为时已晚。”客座评论:中国如何从新能源“学徒”发展为赶走“师傅”
主导清洁能源市场
中国目前生产全球85%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板,并在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仅在2024年,中国就在清洁技术领域投资了6250亿美元,位居世界各国之首。
“大约 20 年前,他们意识到清洁技术具有战略意义,可以利用自己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工业实力,大力发展这些领域,从而获得战略优势,”伦敦智库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环境与社会中心的研究员克里斯·艾利特(Chris Aylett)说。
这一战略已见成效。去年,清洁能源产业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约为四分之一,未来十年这一数字有望翻番。
全球能源智库Ember的资深分析师杨木易表示,这部分归功于全球加速向清洁能源转型,从而推动了对相关技术和设备的需求。“中国能够通过提供价格合理且更具创新性的技术来满足这一需求,”他告诉德国之声,并补充说,这不仅加速了中国自身、也促进了全球的转型。
中国影响全球南方
中国国内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持续增长,仅2024年一年,风能和太阳能就将满足新增电力需求的84%。其影响在全球南方尤为显著,去年中国出口到全球南方的太阳能电池板增长了32%,超过了对北半球国家的出口量。
从中国进口清洁技术的国家包括巴西、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等主要新兴市场,东南亚和整个非洲也出现了快速增长。
艾利特指出,虽然这些绿色能源领域的进口有助于各国实现气候目标,但推动这一趋势的可能更多是“更实际的”考量。“这对能源安全大有裨益,”他说道,各国可能在想,“我们其实并不想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它们价格波动剧烈,来源不明,供应商也难以保证。”
总体而言,中国可再生能源技术出口的激增已产生可衡量的效果,有助于到 2024 年将全球碳排放量减少 1%。
超额完成“缺乏雄心”的目标
但有观察人士批评中国的减排目标不够高,缺乏雄心。
今年全球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极端天气在全球范围内增加。科学家警告说,到2030年代初,全球升温很可能超过1.5摄氏度的警戒值,这可能会引发不可逆转的气候破坏。
根据《巴黎协定》,各国承诺将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低于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为确保按计划推进,各国必须每五年提交新的减排目标。
中国最新公布的目标,承诺将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少7-10%,远远不足以阻止灾难性的全球变暖。不过, 中国历来在气候目标方面承诺较少,但实际完成的却往往超出预期。
2020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承诺,中国将在十年内实现碳排放达峰——专家认为,中国已经或者即将实现这一目标,比计划提前了五年。
杨木易指出,这一发展加上中国首次提出温室气体减排的具体目标,释放出积极的信号。他告诉德国之声:“这表明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的转型正在加速和深化,而不是放缓,这对世界其他地区来说确实是好消息。”
引领国际气候外交?
尽管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国际气候外交领域,北京还没有承担起领头人的角色。艾利特表示,虽然北京在海外部署可再生能源和投资清洁技术“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先行的势头”,但还不愿正式担起相应的责任。“我不知道他们是否真的乐于接受这个理念。”
官方层面,中国一直鼓励美国参与气候保护行动。在贝伦举行的联合国COP30气候峰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李高表示,希望美国能够重返气候大会:“每个国家都必须正视气候变化的问题。我们希望有一天,也相信未来有一天美国将回归。”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