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专家们估计,虽然今年有所减少,中资在德收购行动会很快重新创下新纪录。北京人民大学的经济学家刘元春相信,条件虽有变,中国企业仍将继续其在德国的收购之行。他称,北京领导层的优先目标是,至2049年,人民共和国百岁之时,中国跻身于世界"工业超级大国"行列。刘教授对德新社表示,若不在德国收购,这一目标将无法实现。他估计,虽然由于新规定,收购额今年会有所减少,但很快就会创下新高。
为防堵巨资外流,中国当局已出台新规,限制多个行业的私企海外投资行为。根据新近生效的这些限制,中资企业不得在房地产、娱乐业及金融领域大举收购。
刘元春指出,北京认为,此类并购尤其会导致中资外流,且无助于推进对本国经济的宏大改造计划,因此,"收购的焦点很快会转向高科技"。
这一看法与安永(EY)咨询公司的预测基本相同。该公司密切关注欧洲的中资收购行动,并向中国投资人提供咨询。根据该公司提供的数字,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德共投资65亿欧元,同比减少60%。不过,安永顾问克龙(Alexander Kron)今年7月就曾表示,未来数年,中资收购将重新达到与2016相当、甚至更高的水平。
在美国,中国投资今年上半年也下降了50%,为170亿美元。这是美国企业研究所(AEI)报告的。这一美国智库的中国问题专家们认为,这是中共重又牢牢掌控了大局的明证。
迄今,中国金融企业在海外尚非巨人。法兰克福金融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金融事务专家勒歇尔(Horst Löchel)指出,中资银行在海外的生意依然只占很小比例,最多5%,"迄今的海外投资不过是微小的开始;要是中国人真发力,那就该是另一种数量了。"他表示,中国人缓步前进,小心翼翼,与中国国民经济的其它领域相比,中国银行业要落后些。
勒歇尔教授指出,例如,未来2年内,中国银行在德分行数量不会比现在的6家多出一倍。他认为,更可能出现的情况倒是,恰恰鉴于欧洲银行处于盈利弱势、股指相对较低,中资在西方银行的战略入股行为会增加。
在政治上,中资企业收购是一个棘手议题:北京向西方和日本发出的战斗口号名为"中国制造2025"。根据这一雄心勃勃的政府计划,中国要在多个领域消除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至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此,将现代化改造生产装置、以本国创新产品取代从国外进口技术。
中国投资者在欧洲“买买买”的脚步越走越远,并购规模也屡创纪录。但是欧洲人面对这一发展却是悲喜交加:一方面担心敏感技术流失,知识产权不保;另一方面中方开出的诱人价码往往又难以抗拒。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根据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2016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总额同比增加了77%,达到350亿欧元。而德国在其中所占份额最高,为31%。最近十年来,中国已经成为欧洲大陆的一个重要投资来源国,主要投资目标是高科技领域。但是来自中国的巨额投资也引发了欧洲人的种种担忧。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chromorange/C. Ohde这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中资在欧收购案之一。中国家电业巨头美的集团去年斥资46亿欧元买下了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Kuka),引起颇多有关高精尖敏感技术安全的顾虑。德国政府最终还是给收购计划亮了绿灯,原因是德国国家安全利益不会受到威胁。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K.-J. Hildenbrand除了德国之外,中国在欧洲另一个重要投资对象就是英国。2016年9月,英国政府正式批准了欣克利角C核电站项目,该项目是中国广核集团和法国电力集团共同投资的。随着英国退出欧盟已成定局,北京和伦敦表示两国关系将迎来新的“黄金时代”,而中国也是英国在退欧之后希望缔结自由贸易协议的国家之一。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Simon Chapman/LNP这是希腊最大的港口,欧洲十大集装箱码头之一,是通往亚洲、东欧和北非地区的货运枢纽。2016年,中国国企中远集团(COSCO)收购该港67%股权的计划得到了希腊议会的批准,收购总金额近3.7亿欧元,此外中远集团还计划为港口建设再投资3.5亿欧元。不过收购行动也引发了港口工人的罢工,他们担心自己因此而失去工作。
图像来源: DW/D. Grathwohl到目前为止,中国投资商在海外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就是中国化工集团收购瑞士农化和种子业巨头先正达(Syngenta)。相关并购交易预计在6月上旬就会完成。中国化工出资430亿美元,预计将购得先正达将近81%的股权。此前这家中国国有化工巨头还收购了德国特种机械制造商克劳斯玛菲(KraussMaffei)。
图像来源: Reuters/A. Wiegmann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并不局限于西欧地区,中东欧地区也成为北京发起魅力攻势的对象。去年,总理李克强宣布成立新的基金,向该地区注资110亿美元,其中包括与捷克签署的众多合作协议。仅中国民营企业巨头华信能源,就在捷克收购了一家航空公司、一家酿酒厂、两家媒体集团和一家顶级足球俱乐部的股份。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中东欧地区日益增加的投资规模和影响力制约了欧盟在涉华议题上采取统一的立场。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ZUMAPRESS.com/G. Jie越来越多的中国海外并购行动因为欧洲和美国提高监管门槛而宣告失败。研究统计显示,去年一共有总价值750亿欧元的30桩中资海外并购交易案因为监管部门的阻止和外汇交易限制而告吹,这其中最受瞩目的应该就是中国宏芯基金收购德国芯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未果的案例,而且主要失败原因是奥巴马政府的阻挠。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dpa/O. Berg这些“流产”的中资并购计划也反映了欧洲面对中国投资日益增长的顾虑,尤其是涉及敏感技术领域的时候。但是欧洲方面的挫折感也部分来自投资不平衡:中资在欧盟收购的规模大于欧盟在中国的收购。欧洲企业抱怨,中国在电信、医疗和物流等很多领域仍然为外国投资者设置重重障碍。
图像来源: Philippe Lopez/AFP/Getty Images 另一个问题是:中国企业常为企业收购支付创纪录资金。而资金是从哪儿来的,通常不为外人所知。有一点却是清楚的,即:中国经济火爆在很大程度上奠基于大笔借债。中国问题专家陶伯(Markus Taube)在新近为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指出,2011至2016年,中国国内为银行以外的企业提供的贷款翻了一番。
虽说中国国家债务低下,但中国企业却深陷债务泥沼:陶伯教授写道:目前,中国企业的债务比重已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30%。
凝炼/苗子(德新社)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