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专访:“中国不是症结,更不是解药”

崔牧
2019年7月6日

中德经贸关系的双赢时代是否正在结束?中国是否正在蚕食欧洲经济的传统竞争力?中美贸易战是否正在对中德经济关系也造成损害?德国之声就这些热点话题,采访了驻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段炜。

Duan Wei - Geschaeftsfuehrer der Chinesischen Handelskammer in Deutschland e.V
驻德国中国商会干事长段炜图像来源: Privat

(德国之声中文网)中美贸易谈判马上就要开始第12轮。这场旷日持久的贸易战,是否也对德国与中国的双边经贸关系形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今天,中美之间的贸易肯定会对中德之间贸易有一定的影响,但目前我们没有看到实质性的影响。我们注意到,2018年2019年的数据还是非常好的,中德之间贸易量还是保持在两千多亿美金的水平,占总量的30%。但未来怎么发展?我们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充满了不确定性,所以我们的未来也是充满不确定性。

我们注意到,其实在美中贸易战开始前,德国各界对德中经贸关系的态度就开始有了明显转变,最早是2016年的库卡收购案,然后还有中国制造2025所引发的争议等等。似乎德中经贸双赢的时代就要结束了,今后将逐渐往零和博弈的方向发展。您是否认同这种观点?

在我们看来,德国的投资环境是在逐渐变差的。两年之内德国联邦政府连续两次修改《对外投资法》这一对外投资条例,对外来投资者进行严格的限制,主要是针对非欧盟的企业,并且在欧盟层面也推动对外资的审查。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2018年中国对德国投资是减少了42%,但是德国对中国投资是增长了140%左右,所以这个问题就是: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不断变好,德国的投资环境却在不断变差。我们一直想说,中德之间贸易是双赢的,我们现在认为这个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德国联邦政府现在有一种保护主义的趋势,我们也表示了这个担忧。其实80%以上的德国企业在中国是盈利的,是挣钱的。特别是中国新推出来的《外商投资法》,大门是不断打开的。所以我们非常遗憾地看到,在中国一方面打开大门、不断地缩减这个投资门槛时,德国政府反其道而行之。我们不认为中德之间会是零和博弈,双方还有很多、很深的可以合作的基础。我们认为,中德合作的前景总体是好的,是互补的。但是对最近德国政府不断给出的保护主义信号,我们也表示担忧和警惕。

作为驻德国的中国商会负责人,您代表在这里的中资企业的利益。从您的立场出发,您认为哪些因素引起了您所说的"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德国或者欧洲到底会有哪些方面的焦虑呢?

这原因当然是比较多的。我们认为,德国经济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包括其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等等。我们有句话就是说,德国"看对了病、开错了药"。德方对德国经济的一些发展方向看出了一些问题,但是中国既不是这些问题的原因也不是这些问题的解决者。所以,我们中国商会认为,中德双方仍然缺少互相了解。我们经常说中国了解德国比德国了解中国更多。德国对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制度、中国的发展模式、包括中资企业的东西,是缺少了解的。我记得德国曾经讨论过:德国需要更多的"中国能力"(China-Kompetenz)建设。我觉得这个判断目前依然是成立的。德国需要更多的"中国能力",包括对中国体制的理解、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理解等等。面对中国的企业的活力,德方的很多的基本的判断是有偏差的,双方之间的沟通交流不够。当然我们也希望,作为中国经济在德代表,更多地搭建平台,与德方交流让他们了解我们中国企业的意图包括"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广受误解的内容。

德方的焦虑,很多时候来自于对自身科技优势可能丧失的一种担心。这几年,中资企业正在通过海外收购、猎头挖角、甚至"市场换技术"这样的强制技术转让行为获取西方的技术,希望迅速赶超。您怎么看待德国人的这类担心?

首先我们必须非常强调一点:就是创新是买不走的,但是技术不是简简单单的通过这个钱的方式就可以买走的。创新的土壤、创新人才是不能用钱买走的。中国企业的发展主要是靠自身的努力、自身的研发。我们注意到,中国专利的申报数,在世界上是领先的。所以偷技术的这种言论我们认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技术是偷不走的。我也看到了很多的中国企业愿意与德国企业合作,这是双赢的。因为中国有广大的市场,并且中国在很多技术领域依然有需要学习德国的地方。当然在部分技术领域中国也不断在往前赶。但是我们应该强调一点: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开放的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的世界。中国企业以前确实发展得不如德国企业,现在中国企业的竞争力或者研发能力慢慢地在不断增强当然德国企业心里会比较不舒服。以前他们在中国有所谓的"超国民待遇",现在是"国民待遇",在中国没有那么容易挣钱了,所以当然会觉得受影响。另外您说到强制技术转移问题: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市场行为。首先,中国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是规定你要强制技术转移的。新出版的《外商投资法》明确规定禁止强制技术转移。那双方基于商业原则进行这样那样的合作,其中有一部分技术、投资到中国,也会有一些研发中心设立在中国,这完全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就是你情我愿,大家获益。所以我们认为,在这方面,德国公司、尤其是德国的政界,要有足够的自信,相信德国的创新能力具备很强的竞争力。我再强调一遍:创新能力本身,是偷不走、买不走的。

您刚才呼吁德国应该努力去理解中国的经济模式。我们注意到德国经济部今年年初出台了《国家产业战略2030》,还在欧洲层面上试图让西门子铁路装备制造部门与阿尔斯通合并来对抗中国中车,当然最终被欧盟反垄断委员否决了。您认为,这是不是说明德国乃至欧洲,已经在开始尝试学习"中国模式",想靠国家调控的力量来增强总体竞争力?

中国的经济成功,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我觉得也不能完全归功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国经济的成就,主要是由大批的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创造的。至于德国的2030产业战略,是他们自己的一些产业规划,我们不对他们这样的自我产业规划进行评价。但我们注意到,里面有一点是设立所谓的"国家基金",在所谓的某些"关键领域"被外资收购的时候,国家能进行干预。对这样的国家干预行为,我们表示警惕。因为德国一直标榜自己是自由的市场经济。那如果在违反当事人意志的情况下,进行强行的国家市场干预,是否违反了公平的贸易原则?是否也违反了自由经济的原则?这个我们要继续观察。

德国商界、政界都对德中经济、科技竞争力的此消彼长十分担心。假设您现在是德国经济界的利益代表,您会建议如何应对这种不利态势?

我们中国商会一般不回答假设性问题。但是既然您问了,我就想说,中国古代的哲学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叫做"君子日三省乎己"。没事的时候多想想自己有些什么可以进步的地方、有什么可以提升的地方,想想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足,而不是说要把竞争对手、合作伙伴遏制住。应该努力静下心来看看我们欧洲、或者我们德国有些什么地方需要加强、需要改进,不要想去是通过遏制他人,来使自己看上去很好。

最后一个问题,还是回到中美贸易战。您是否担心中美贸易战最终会导致德国或者欧洲必须在中美之间站队,甚至导致中欧之间也出现严重的贸易冲突?

我们不愿看到这样的情况。贸易战是没有赢家的,这对美国、对中国、对全世界都不利。作为企业界代表,我们不希望看到贸易战。希望大家和气生财,大家一块做生意。中德、中欧、中美、或者说中国与全世界,都能成为非常友好的商业伙伴。

采访:崔牧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