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足球背后的政治与经济动机
2018年5月19日德国之声:您的研究方向是中国足球政治,而且您也多次提到足球运动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这一判断,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中国?
有很多项指标都说明,足球就是全球最受欢迎的运动。不论是注册球员数量,还是商业化程度,都能说明这一点。近年来,足球也在中国逐步扎根,越来越受欢迎。
德国之声:您在最近的一次公开研讨会上说,全球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那样以如此大的力度、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来促进当地足球运动的发展。"力度大"体现在具体哪些方面?"自上而下"的方式又有哪些特点?
其他国家可没有投入如此多的资源,而且在这背后还有如此庞大的政治动机。有趣的是,中国的这一政治动机,还唤起了其他国家足球界的兴趣。比如这些年,德国的拜仁慕尼黑队大力拓展与中国足球的联系,并且以"国际化"的旗号在中国进行商业扩张。
德国之声:这里涉及到另外一个话题:德国与中国的足球合作。我们知道,去年秋天,中国U20青年队参加德国西南地区联赛,引起了很大争议;然后又发生藏人抗议导致中青队退场,继而引发政治风波,最终两国足协取消了这一项目。在这一串事件之后,德中足球合作是否跌到了低谷?
作为学术研究人员,我不想用"低谷"、"高峰"这样的字眼。U20中青队参加德国联赛,后来又退出,这当然是一场风波,但是两国之间还有许多其他合作项目。包括教练培训、赛事组织、足球文化培育等各方面。就在4月底,德甲沙尔克04俱乐部与中超河北华夏幸福俱乐部签订了青训合作协议,沙尔克04会向中国派遣教练员,协助中方按照德国青训体系建立训练营。
德国之声:但是从国家队、俱乐部的国际赛场表现来看,中国足球可以说是连续多年始终处在低谷。但是中国人对足球的热爱似乎依然不减。就您的观察,现状是不是这样?为什么?
确实,如果我们去看中国男足的国际足联排名,真的是非常糟糕。这点也确实令中国球迷非常失望。但是,足球是全球范围内极其受欢迎的运动,中国政府希望能够利用足球的这些优势,并且将各方面的努力整合起来。比如,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推动经济转型,力图告别依赖出口贸易的增长模式,转而以内需消费为主。足球、或者说整个体育经济,被认为是一个未来的重要增长领域,能够有效地拉动消费。
德国之声:您的意思是,中国政府大力促进足球运动发展,不仅仅具有政治动机,还有促进经济增长的考量?
其实有多方面的考量,经济只是其中之一。其他方面还包括:提升中国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等。当年邓小平时代,讲究的是"韬光养晦";但是习近平上台之后,这一方针被大幅度地改变了。在多年的自卑之后,中国正试图转变成一个伟大的、充满自豪感的国家。如今的社会非常碎片化,崇尚个人主义,去年召开的中共十九大也提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美好生活需要"也包括文化娱乐需求。其中,足球则具备增强民众凝聚力的作用。
德国之声:德国赢得过4次世界杯,是足球强国,因此中国人找德国进行足球合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其实德国足球也是经历过低谷的。比如2000年欧洲杯小组赛就遭到淘汰,后来经历了克林斯曼、勒夫两任主教练大刀阔斧的改革,德国足协也大大加强了对青训的重视。德国在这段时期的经验及教训,值得中国吸取。德国足球的这段改革历程,真的花费了十余年时间,直到2014年才赢得了世界杯。而中国足球有着完全不同的体系,完全不同的文化,比如,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德国足球的经验不可能照搬到中国,但多少也能为中国足球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德国之声:您刚才是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待两国足球合作的。而从德国的视角来看,和中国足球进行合作,又能带来什么利益呢?
德国足球其实很早以前就有在中国扩张的愿望了。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既可以进行商业推广、也可以进行青训合作等项目。现在,许多欧洲球队都想进军中国市场,可以说竞争还挺激烈。比如本年度欧洲冠军联赛的四强中,皇家马德里、利物浦、拜仁慕尼黑这三支球队都早已制订了中国战略。德甲联赛范围内,拜仁慕尼黑、多特蒙德、沃尔夫斯堡队也都在中国开设了办事处。也就是说,他们不仅在线上设有面向中国的网站,在线下也有中国办事处。这些球队的目的就是在中国市场增强存在感、增进与中国足球各参与方的联系,这会给他们今后的活动带来巨大的好处。
德国之声:下一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回答。您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中国足球,在您看来,中国足球踢得这么烂,到底是哪些方面出了问题?
中国足球现在的不足可真是太多了。我们把问题姑且简化为:"为什么中国男足国家队踢得这么烂?"足球需要从少年抓起,开始踢球的年龄越小越好。一名多年在中国球队负责青训的欧洲教练去年对我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国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去踢球,他们会说"我们的孩子现在8岁了,学业最要紧"。这些家长更愿意让孩子去课后补习班,而不是让他们在放学后踢球。在他们眼中,面临激烈竞争的孩子,如果放学去踢球,对其今后发展没有帮助。
德国之声:家长认为学业第一,不愿让孩子去参加课外的体育运动。这一问题乒乓球也会遇到吧?
对。但是我们要注意到,在中国,一旦一个孩子被决定要走上运动员的道路,就会立刻被转到100%的专业运动员培训轨道上,他的日常生活几乎就只剩下了训练,从而能够集中全部精力。但是,足球运动的青少年选材不能这么搞。比如说篮球,我们可以专门筛选身高出众的人,但是足球则复杂得多,要求各方面的能力均衡,只看身高、速度并没有很大的意义。可以说,这是中国的"体制劣势"。
德国之声:最后一个问题:您怎么会把"中国足球"作为您的主要科研方向的?
我是研究中国、东亚问题的学者,一直在研究中国的经济与金融政策。最近几年,中国足球开始搞改革,于是有一个教授就问我:"难道你不想研究一下这个题目吗?你自己从前也正经踢了很多年足球,这也是你的兴趣所在。足球和中国结合起来,你有其他学者所没有的独特优势。"而我接受了这位教授的建议,于是这就成了我现在写的博士论文题目。
德国之声:您能稍微说一下您个人对足球的兴趣吗?
我在鲁尔区长大,青少年时期,足球缔造了我的朋友圈。3岁半就开始踢球了。
德国之声:您的弟弟肯定也是重要因素?
对!他也是自幼踢球,我们还一起踢过球。足球和中国,这一组合给我带来了很多乐趣。
京多安(Ilker Gündogan)目前正在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政治系攻读博士学位。除了中国足球,他的研究方向还包括中国的经济与金融政策。此前,京多安曾经在北京、上海、台北工作、学习、生活过数年,并且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意力。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导,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