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Pressefreiheit und Olympia: Interview mit Prof. Zheng

采访人:石涛2008年8月23日

北京奥运吸引全球瞩目,而新闻自由也是西方特别关注的一个话题。奥运会期间中国媒体空间的自由度如何?2007年1月1日开始生效的“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管理规定”曾经大大扩展了外国媒体在中国的采访报道空间,那么奥运会之后这一开放措施是否能够继续得到执行?德国之声特派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而郑教授本人也主持了一项有关奥运期间新闻报道的研究课题。

北京奥运的主新闻中心多媒体厅图像来源: Levent Ulucer

德国之声:对于中国来说,有关奥运会的新闻报道值得总结的地方在哪里,又有那些缺憾?

郑保卫教授:奥运报道总体来看是成功的,这里我重点讲一下透明和包容这两个词。我觉得关于奥运的报道,不管赛事本身,还是赛事以外的报道,中国媒体还是最大可能做到了透明,包括奥运会之前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像上海的袭警案,瓮安的群体事件,还有公共汽车爆炸事件等等,媒体都做了及时报道,我觉得都体现了透明。媒体透明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它和公民的知情权是相联系的。另外,昨天华国锋是13点去世的,当天就发了新闻,这在以前也是不可能出现的。这说明及时地报道重大的事件,保证信息的透明,已经成为中国媒体的一个基本的信念。另外就是包容。包容主要体现在,一个是对外国传媒,欢迎各国传媒到中国来;二是媒体不断通过各种形式来帮助中国的民众能够宽容地对待西方,对待西方的媒体。因为前一段时间经历过一些不太愉快的事件。西方媒体关于拉萨事件,关于奥运圣火传递受阻事件的一些报道不太符合事实,这段时间中国媒体做了很多工作,帮助中国的民众正确地看待西方的媒体。另外就是中国媒体对国内事件也采取了一种包容的心态。这种包容就是体现在对一些负面新闻。过去对负面新闻比较忌讳,觉得好像家丑不可外扬,干嘛要公开报道。那么现在报道以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坏处。当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说一开始,媒体预热比较早,很早就把大家的情绪调动起来了。有些报道给人感觉就是奥运前的安全保卫的形势比较紧张,特别是北京的市民也有些想法。

问:透明和包容的起因和来源是哪里呢?

答:我想起因有这么几个。一个是中国政府非常明确地认识到奥运是一个国际盛会,是国际奥委会委托中国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这样的一个国际盛会肯定要和国际接轨,所以奥运报道也必须和国际接轨,所以信息透明和包容是一种必然的要求。有了汶川大地震的报道经验,因为汶川地震的报道非常透明,非常及时,效果非常好,不但国内的受众非常肯定,国外的媒体和公众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这对中国政府是一个很好的信号,说明信息透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我觉得中国政府从地震报道中也总结了很多经验,这是这次报道能够很透明很及时的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中央政府去年通过了一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今年五月一日开始实施,规定重大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媒体要介入,如果迟报缓报和瞒报,要追究有关部门的责任。这是中国政府下决心要让信心公开的一个很重要的决策。五月一号开始实施,五月十二日发生大地震,所以这次地震报道中,灾区很多政府的官员主动配合媒体来公开信息。过去有些地方出了问题千方百计地藏着掩着压着,不让你报。

问:这次奥运所带来的新闻开放会不会在奥运后还能保持,会不会开倒车?

答:你这个问题提的很好。奥运会这样一个重大的体育赛事在中国举办,确实有一个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国政府对信息公开的认识过程已经提高到了一种很高的程度。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在对新华社记者的谈话当中已经明确讲,奥运会之后,对海外媒体开放的措施不会收回,我们还是继续按照现在的做法欢迎国外媒体到中国来采访。这说明中国政府对信息公开,特别是欢迎外国传媒到中国来,态度非常积极。我想,开放是个潮流,是个国际化的、全球性的潮流,中国也会在这个潮流下不断前进。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