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真正的文化交流是政治无法抵挡的
2022年10月9日德国之声:是什么机缘使您接到了德国外交部的委托,来设计这次德中建交50周年的纪念Logo?
何见平:我在柏林的工作室2005年成立,接受设计委托是我们的日常工作。除此之外,我们也在中国和德国之间举办过很多关于设计、艺术的展览和其它交流活动,我们在德国的埃森和柏林举办过主题为“Bilderschrift”(画报)的展览,来介绍中国的海报设计;同样我们也把德国的艺术设计内容推广到中国,在上海举办过德语优秀海报展览。这些日常平面设计工作之外的活动可能有点“不务正业”,但还是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知名度。与德国与中国文化交流有关联的项目在我们的设计工作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这次外交部的委托具体是通过德国驻北京大使馆新闻公关部门的Dominik Bohnen先生联系到我,他向我解释了设计委托背后的一些信息,当我得知这个项目不是竞标而是直接邀请我来设计的时候,也挺意外的,而且我也对这个主题也很感兴趣,就欣然应允了。
您大概花了多长时间去完成设计?
整个设计过程非常顺利,前后大概有四个星期时间就完成了设计,并投入使用。
您这次的设计其实是一个动态Logo,和传统的静态图片似乎有所不同。能否透露一下您的设计构想?
当今的设计项目要求和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在社交媒体普及的背景下,动态其实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需求。所以现在的所谓“平面设计”已经不再是“平面”的了,甚至连“面”都没有,也不需要我们过去所认识的传统纸媒,有时候连印刷也不需要了。
回到你的问题上面,首先平面设计和艺术创作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要先聆听客户的设计诉求,他肯定是要传递一个具体的信息,我必须先明白他要传递的信息重点之后,再来考虑什么样的视觉解决方案。这次德国大使馆的Dominik Bohnen先生就提出了一些细节的诉求,比如希望关注文化内涵上的交流,并通过这种交流来淡化政治的官方严肃色彩;他也明确表示不希望Logo里面出现国旗这样的元素,而是希望通过这个设计项目体现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共通之处。
这次设计的阿拉伯数字50,在中文和德语中都是一样的——两个文化之间不需要翻译的东西,就可以是沟通的基础。我在数字里面融合了一些图形构造,比如带有德国包豪斯文化(Bauhaus)风格的元素;同时,我用了大面积的浅灰色来衬托这个Logo,这体现了中国艺术里面常用的“留白”——当你把场地清空,让我站在正中间的时候,其实已经证明了我的信息之重要性。为了满足减弱政治色彩的需求,我在色彩上特意选择了一眼看上去并不会立刻想到国旗,但是读完解说文字之后又能够跟国旗联系起来的一些颜色。
设计稿出来之后,和使馆方面的沟通顺利吗?对方是否感到满意?
我当时其实设计了两个方案,第一个方案是两只眼睛,闭上的时候是两条线,睁开之后眼睛里可以看到数字50,但这个风格对于外交部来说可能有点另类了,所以他们就选择了第二个方案,这我是非常理解的。
通常情况下,德国的委托方都非常尊重设计师的想法,所以这次他们也没有修改我的方案,只是在两个方案中选择了一个,就直接采纳了。其实我也在做一些中国方面委托的项目,比如最近在为深圳香港建筑双年展做的设计,那就不是这样的待遇了:政府方面不仅要提意见,而且各个部门都有意见,信息就会比较混乱。在这一点上是很大的不同。
您设计的这个Logo中方也会使用吗?
中方自己也设计了一个Logo,在这方面可能双方的外交部提前也没有互相知会过。
近几年来一个是疫情影响,另一方面两国在政治层面的关系似乎也不如以前好,作为活跃在中国和德国文化圈的设计师,您是否感受到中德之间文化互动的热度也有所降低?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思考什么是文化交流,它的本质是什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把在学校里学到的所有东西全部忘光了之后留下来的东西才叫教育。我想这句话套用在文化和政治的关系上也是可以成立的。政治在失效之后沉淀剩余下来的东西,就是文化。所以你问我是否政治原因造成了文化交流降温,我觉得真正的文化交流,是政治不能抵挡的。
在实质上,所谓的文化隔阂是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从外交层面看,德中建交50年了,看起来好像是挺久了,但可能在文化交流的历史上,50年是很短的一个时间概念。我觉得中国在20年以来的巨大变革中,产生了很多连中国人自己都无法解释和接受的新现象。对于不了解的东西产生一种抵触情绪,这是人之常情。我在德国见到的有一些对中国抱有很批评态度的人,其实根本没有去过中国,可能就是因为不了解。
我看到像是柏林自由大学、海德堡大学都设有专门的亚洲艺术研究院,这些经年累月的研究和教育,才是真正对文化交流可以说是功德无量的工作。这种真正的文化交流,是需要时间的,需要思考和积累。很多东西虽然具有文化交流的外相,但是它的内涵还是需要沉淀的。信息不一定就是知识,互联网媒介上流通的信息增多,并不一定会促进了解。文化交流应该是知识的积累。
何见平,1973年出生于中国富阳,现居柏林。平面设计师和自由出版人,国际平面设计师联盟AGI的会员。曾任教于柏林艺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作品曾获华沙海报双年展金奖、德意志国家设计奖金奖、德国红点奖等多个奖项。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