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美联储加息:“老大”、“老二”势头已变?

采访记者:乐然2015年12月17日

美联储本周三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这是近十年来美联储首次加息。此举对中国经济、人民币走势等会产生何种影响?本台记者采访了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沈凌。

USA Symbolbild Zinswende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A. Burgi

(德国之声中文网)

德国之声:美联储加息是预料中的事情,现在美联储真的宣布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大家感觉像是"靴子落地"。我们看到亚太股市的反应是周四全面上扬,您对此作何评价?

沈凌:我们现在看到股市上涨,是因为前段时间我们对美国加息已经过度反应了。纯粹从理论上讲,美联储加息后新兴市场的资金是会回流到美国去,所以对我们的股市是不利的。但这件事炒作时间太长,大半年来,股评天天都在讲这件事。对资本市场而言,预期是最重要的。大家既然预期到美联储要加息,其实已经对此作出过反应了。

德国之声:那么亚太股市全面上扬也只是暂时性的了?

沈凌:是不是暂时性的很难估计。因为从行为金融学来讲,这取决于我们之前对其的反应过度到什么程度。如果以前我们对美联储加息的负面影响反应太过,那么股市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有上扬趋势。而且上扬趋势也取决于本国经济情况。就中国而言,整体的实体经济处在一个非常低的低谷阶段,因此,如果中国今后几个月经济有所复苏,经济指标有所反弹,也会对股市产生积极影响。而这就和美联储加息不是那么紧密相关了。

德国之声: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人民币是否将遇到更大的贬值压力?

沈玲: 这是会有的。一方面中国的实体经济现在不是很好。从国家角度讲,也希望人民币贬贬值,促进经济复苏,促进出口。另一方面,中国前段时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加入之后,中国对人民币就有更多调整的自由度,而且中国也承诺实行更多市场化,减少调控机构的干预,这些因素都会反映在人民币贬值上。

德国之声:单就美联储加息这件事而言,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沈凌:对外资的影响最大。从简单的理论分析来讲,美联储加息,资本会向发达国家,尤其是向美国回流。前几年,资本的流向是从美国向中国流。现在,中国的经济情况不好,利率今年的走势一直往下,那么我们对未来的预期就是两国的息差越来越窄,这样资本就会往美国流。就中国现在的情况而言,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德国之声:中国会对此作出什么反应?

沈凌:刚才已谈到,这个事情我们已经炒作了很长时间。我相信,无论是从私人资本还是国家层面来讲,对此都有很长时间的预期了。

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依赖要素投入,依赖钢铁、煤炭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landov/F. Jiwen

德国之声:大成基金预测中国央行会继续采取降准措施来促进增长。您怎么看?

沈凌:降准其实对经济的促进其实不是很大。准备金主要是对冲外汇帐款。美联储加息导致外汇储备有所下降,这样就产生了降准压力。但降准后,跟以前比并没有产生更多货币供给,因为同时外汇帐款也在下降。

德国之声:那么中国央行短期内降息的可能性会比较小了吧。

沈凌:可能是会比较困难些,不像以前那么容易。

德国之声:美联储近10年来首次加息也反映出美国经济的上升势头。您怎么看美国作为全球经济发展动力的地位?

沈凌:美国现在重新找到了经济上升的动力,这也是他们加息的原因。美国的失业率和金融危机刚爆发时相比下降了很多。其它经济指标也在上升。我想,美国重新找到经济增长势头将是中短期里一个很明显的趋势。老大,老二的势头现在将有所改变了。以前人们认为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中国,而今后看来,重要性向美国倾斜。

德国之声:中国央行对2016年中国经济预测为6.8%,仍然是比较高的,这是否想表明国家对中国经济还是很有信心?

沈凌:可以说是国家想表明信心。但中国的实体经济现在情况很差。长期而言,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调整中,是对增长驱动力的调整。以前我们主要是要素投入,即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加,现在,这样的投入,尤其是不计环保成本的投入,增加起来已经越来越困难,而且也是人们不愿意的。现在中国讲万众创新、全民创业,但这不是领导层一讲就能推动的,涉及到社会制度、政治制度要进行一些改正的问题。这是长期的调整,是对增长方式的调整。中期讲还有产业的问题。以前以房地产投资拉动增长,涉及到钢铁、煤炭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现在是产能远远超过需求。从市场经济角度,要把产能压缩下去是很困难的。而中国又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大型企业都掌握在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手里。要让它们丢掉饭碗也是很困难的。这也是结构调整难以实现的原因。中期和长期两个因素叠加在一起,我们现在的经济困难的确很大。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