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介,你的角色是什么?

2002年2月5日

德国的免费大学教育诱惑着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凭1万美金的费用就可以顺利来德求学吗?中介公司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德国之声记者马戈莱和迈尔撰写了报道:

波恩大学:多少中国学子在德国象牙塔前望而却步图像来源: www.verwaltung.uni-bonn.de

几经周折之后,上海姑娘王芳英选择了科隆的一家中介公司。对这位23岁,会计出身的姑娘来说,这家中介公司介绍的学校的名字听起来极有吸引力,该校名叫“科隆语言学院”-它的中文译名听上去象一所大学一样。

所谓的语言学院

根据该中介公司的广告介绍,申请人在一年的语言班后即可开始在科隆大学的免费学业,并以硕士学位毕业。王芳英于是在合同上签了字,支付了1万美金,几星期后就坐上了飞往德国的班机。初到所谓的“校园”时迎接王芳英的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所谓校园不过是空旷郊外的一座破败不堪的类似兵营般的建筑。该建筑正在进行彻底的维修。在泥泞的地面上搭起的临时木板路通向大楼内。楼梯间里堆满了建筑垃圾,窗户上画满了各种图案,肮脏不堪,挖土机就停靠在楼房的大门前。在毗邻的建筑内也少有房客,某些窗户已被打碎。置身于科隆城边被人遗忘的角落,与德国居民建立联系根本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然而,更令中国学生感到不安的是语言班。通过调查得知,他们在中国签的合同往往与实情不符。因为所有来德国的人都怀着一个目的,即早日开始大学生活。但是,国外求学者必须事先通过所谓的德语入学水平测试。

事实上,在语言学校所设小型语言班与科隆大学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目前在该校上学的56名学员中有好几位至今还不知道,他们在该校的语言结业文凭得不到德国任何一所大学的承认。

中介如是说

变换场景-在科隆工业区的一家名叫Confas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室里。该公司老板约亨-哈尔巴赫坐在堆满地板材料和空调装置销售资料的办公桌前。1年前,他与一位中国伙伴一道又开辟了一项极为获利的业务,那就是介绍中国学生来德学习。有关科隆语言大学的合同就诞生在这家公司的办公桌上。工业区的入口处标有“德中文化学院”的牌子格外耀眼。这不是很矛盾吗?与事实相符吗?哈尔巴赫愿意对此作出解释,但是,他拒绝对着麦克风讲话。

哈尔巴赫说,至少有15名在本校最新毕业的中国学生已进入了职业学校莱因学校。在该公司的中文手册上明确写着,该中介公司也为科隆职业学校招收学员。在学生们签署的合同上,职业学校的名字也多次被提及。但是,莱因学校校长鲁尔夫-弗伦布根却对这项合作一无所知。

一无所知的莱因学校校长

“在我们与德中-文化学院之间从未签署过任何合作协议,我们也没有作出任何接收中国学生来校培训的许诺。德中文化-学院的手册令我吃惊不小,我们从没有讨论过印刷手册的事情。

他们曾试图与我校进行接洽,这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彼此间没有达成任何合作协议,既没有口头上的,也没有文字形式的,面对这些事情,我以学校的名义拒绝与该学院进行合作。”

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已掌握多家中介公司材料

对于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外国求学者最早的联络机构来说,科隆事件绝非偶然的各案。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专门负责中国求学者事宜的斯特凡-哈瑟-贝尔根已掌握了200多家类似中介公司的材料。他说:

“许多这样的公司在中国大作广告,吸引那些通过正常渠道无法来德学习的人。这些申请人必须支付高达10万人民币的中介费,相当于2万8千至3万马克。这笔款项中包括来德机票,语言班的费用,以及初到德国时的住处费等。语言班的内容不等,有的内容丰富,有的每周才上2至三节课。出来乍到时的住宿条件有的也很恶劣,4人甚至10人住一间房间的事情时有发生。”

此类中介公司的目的不过是为了牟取暴利而已。而介绍中国年轻人来德求学的确是件有利可图的事情。

现在,王芳英已上了近两个月的语言班。令她沮丧的是,今年底,她根本无法进入德国大学。更令同班同学们吃惊的是,他们支付的1万美金早已不翼而飞。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