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月人大会议五大看点
2005年2月28日看点之一:反分裂国家法
2004年中国人大常委会讨论了若干个法律,但其中唯一引起世界重视的就是这个“反分裂国家法”。不仅台湾反响强烈,而且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也有所“劝说”。甚至美日之间的最新安保协约修订多少也受到一些影响。
反对台独,希望统一,是中国大陆政界和民众之间少有的共同点之一。因此,一般认为,“反分裂国家法”获得通过已无悬念。现在人们最关心的是其具体内容。中国媒体发表的文章认为,这部法律的作用是给台独划下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从而让台独真正变成引发战争的“火药桶”。悬念中的悬念是:这道红线怎么划,划在哪里。
亲中共的香港文汇报透露了一个重要内容:紧急情况下需要对台湾动武,中央军委有权“先斩后奏”。进入战争状态,需要人大批准授权。授权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全国人大和人大常委会直接宣布授权,二是通过立法授权。而反分裂国家法将规定第二种方式的授权。也就是说,反分裂国家法可能直接授权中央军委在紧急情况下“打起来再说”。
看点之二:“核心”完美交完美接
这有两个意义,一是“江核心”完美引退,二是“胡核心”完美成形。
人大会议上,江泽民将交出残余的一部分权力:国家军委主席。在去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江泽民交出了中央军委主席,他同时也已经同意交出了国家军委主席一职。在2004年9月发表的请辞函上,江泽民说:“我也将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
这件事情是铁板钉钉的了。虽然是早已定了的事,但毕竟在最后一棒交出之前,江泽民还不算完全退居二线。胡锦涛时代还不算完美开始。
江泽民的最后退隐,由中国最近隆重推出的美国著名投资银行家库恩博士《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一书隆重伴随。一反中国对在位领导人传记,尤其是外国人写的传记的谨慎态度,这本书在中国各大媒体广泛宣传,预订量已高达百万。
在此之前,中国更是隆重地纪念了江泽民关于台湾问题的讲话。并不时有江泽民巡视的消息出现并突出报导。
交得完美,接得更完美。海外媒体注意到,中国的中央媒体首次出现了“胡核心”的提法:2月25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谈到新一届中共领导人过去两年的功劳时,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来形容胡锦涛。苹果日报认为,“这是中央传媒首度以‘核心’来形容胡”。
平稳的交接是不成问题的了。虽然江泽民不太可能象邓小平那样退而不隐,但他也不会有赵紫阳那样凄凉的晚年。
看点之三:“胡核心”的政策取向
BBC中文网刊登的一篇文章认为,胡锦涛上台后烧了以下三把火:以“亲民”形象肃清江泽民的影响;以“左倾”政策稳定党内权力基础;以“强硬”台湾政策进一步显示权威。
“左倾”,“强硬”,果真如此,那么内在的原因是什么呢?实际上,笔者认为:胡锦涛或曰胡温政权的政策取向关键在于对中国的新定位。近年来,中国普遍在讨论“和平崛起”这个概念。今年春节联欢会更定名为“盛世大联欢”。在全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一片赞美声中,中国微微地有点陶醉了。从上到下,普遍认为中国已经(至少开始)进入“盛世”,或至少已经在和平地“ 崛起”。
胡温接手党政大权后,在外交上的行为引人注目。比如,一反以前把七国或八国峰会视为富人俱乐部,站在自己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立场上给予拒绝的态度,开始了对八国峰会的参与和合作;比如,在朝鲜核问题上,中国积极牵头斡旋,摆出了国际上争取更多发言权的态势。
在即将召开的人大会议上,人们引为“老生常谈”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许并不是那样的“常谈”,或许可以从中看出今后从一个“新大国”形象出发的中国的新考虑。是否会用类似“ 崛起”甚至“盛世”这样的概念来取代“小康”之类中国式谦逊,也是一个看点。而这种概念本身就关系到中国今后的政策取向。
看点之四:“胡核心”的理论取向
“江核心”很花了一番精力来树立理论形象。然而,平心而论,江泽民时代的理论相对邓小平的理论来说,并没有什么突破。江泽民做的许多事情应该说是邓小平观念的基础上和时代的发展上的“因势利导”,比如更重视私营企业家,把保护私有财产纳入宪法。
胡锦涛的理论取向则十分地引人注目。有学者指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已经构成胡锦涛时代的“三面旗帜”。
去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上已经正式提出了“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当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关注。但今年春节过后,建设“和谐社会”突然成为中国宣传的重点。有评论认为,这也将成为今年“两会”代表热议的话题和今后几年中国最响亮的政治口号。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这些口号听上去怎么那样“资产阶级”呢?倒退二十年,甚至十年,这些口号多半会被一部分人斥为资产阶级概念。这似乎说明了一点:在中国经济资本主义化了(最近更近一步对私有企业开放更多领域)的今天,中国的领导人已经不再拘泥于共产主义的概念。他们可以说这是对共产主义的新发展,但从实质上看,这是更多地在理念上走向资本主义,或者社会民主主义。
说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人们会联想到中国现在的许多问题:百姓对腐败的愤怒;矿山事故的不断;拆迁中的矛盾;社会保险的贫乏;“中国农民调查”述及的农村现象;等等。可以说,这个目标不错,问题是如何达到。
理论的“资本主义化”不等于政治的“资本主义化”。但是,从这些新概念中或许可以看出一定的想法,或曰理想。
看点之五:经济政策和货币走向
香港商报的一篇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布局两会谋突破”。文章提到,二十多年过去,中国已完成区域经济的整体布局,根据是中国政府先后提出的东部腾飞,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四个目标。
问题是,全国都是重点了,那还有重点吗?这就是中国的难处。提了东部和西部,中部和东北当然就不干了。这恐怕也是一年一本的政府工作报告的难处。把这四个口号重复一遍,那就等于什么也没说。
邓小平当年两步棋实际上都走对了。先在东南部搞几个特区;然后再想到了上海(尽管邓小平后来有点后悔)。这里面除了一个海南特区可以说失败了,其它都起到了先富起来,带动全国的作用。如果当时先搞上海,南部可能就不会那样繁荣。
时过境迁,现在深圳已经在埋怨“被抛弃”了。上海及长三角地区成了真正的龙头。专家们预计,本次人大会议上将强调“联东带西”,促进中部和东北。这样的提法自然也是势之所然。但是重点的作用却也不能忽视了。当然,重点并不是说说的,既要有宣传,更要有政策配合。现在很难再有培养重点的重点政策。也许,中国已经到了没法再立重点的时代?
另一个问题,也许本次人大会议不会视为重点,但世人却非常的关注,那就是中国的货币政策走向。估计在两会上会有原则性的提法,而有关提法不会有突破。但任何一种提法都会引起关注和议论,也许人们可以从中找到蛛丝马迹来证明世界金融机构普遍的预测――年中提5%――是否正确。(平心)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
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