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人更崇拜的磨坊主

2012年8月16日

腓特烈二世的确是一个成就卓著的历史人物,当年皇室与那个磨坊主也真有一些法律纠纷。不过,对于这个中国人眼中司法史上最伟大的故事,德国人并不怎么在意。全世界最津津乐道的,恐怕只有中国人。

Das Schloss Sanssouci ist die touristische Hauptattraktion der Stadt Potsdam. Die einstige Sommerresidenz Friedrichs des Großen gehört zu den schönsten Schlossensembles Deutschlands. Aufnahme vom 10.9.2003. ### Germany: Potsdam - Sanssouci ## Exterior view of Sanssouci castle with its grapevines in Potsdam, Germany, 10 September 2003. #
无忧宫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位于波茨坦的无忧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比作"普鲁士的凡尔赛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是,我们一群中国人,显然对它旁边的风磨更感兴趣,径直奔它而去。风磨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前后左右留出大片空地供游人瞻仰流连,而是紧贴着车道。但是,我们仍然从各个角度摄影留念。其喜悦和激动,令过路者感到诧异。

尽管这个磨坊因为得到无忧宫主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喜爱,成为无忧宫周边的重要景点,而且在二战毁损之后得以重建,但是我猜想知道它的中国人比德国人还多。随便到网络中一搜,就会发现到处都是它的踪影。这就是传说中的经典钉子户的故事:磨坊主勇斗国王。

可以看到远处的风磨图像来源: Nicole Maskus

这个故事的中国版本如是说:德国皇帝威廉一世建造了一座美丽的离宫--无忧宫,登高望远时发现前面一架风车,实在有碍观瞻。这个皇帝颇通人性,让人去和磨坊主商量:你开个价吧,卖与寡人拆掉它。谁知道磨坊主死脑筋,不识抬举,说我这是祖上财产,再多钱也不卖。他还顺便说了句千古名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于是龙颜大怒,遂令武警前往强拆之。磨坊主一不上访二不自焚,而是从容诉之法庭,法官不讲党性原则,竟然判皇帝照原样重修,并赔偿损失。皇帝也不威武,竟然俯首听命。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就到了皇二代当朝。磨坊主去世之后,经济不景气,其子主动写信给新皇帝说,先帝不是要买我这家当吗?陛下现在可以实现他的遗愿了。新皇帝回信说,哎呀你咋这样,你的磨坊已经成为德国法律的象征,国宝级文物,千万不能开历史的倒车。你要是缺钱用,朕送你一些拿去花吧。于是该磨坊巍然屹立,供万世敬仰。

腓特烈二世塑像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已经有人考证说,这个故事不靠谱。不仅皇帝的名字弄错了--应该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而且情节也多为虚构。它首先由一个德国人编撰,然后通过杨昌济先生介绍到中国,再由贺卫方教授等人反复引用,发展成一个起伏跌宕、爱憎分明的法治启蒙寓言,后半部分情节几乎都是中国人添加上去的。

腓特烈二世的确是一个成就卓著的历史人物,他在位四十余年,推动德意志启蒙运动,实行了农业、军事、教育及法律等多方面的改革。他与启蒙先锋伏尔泰是好朋友,主张司法独立,自己也写过一些政治和法律著作。而且,当年皇室与那个磨坊主还真有一些法律纠纷。不过,对于这个中国人眼中司法史上最伟大的故事,德国人并不怎么在意,在他们自己编写的旅游书上很难看到,无忧宫的官方网站上也只字不提。全世界最津津乐道的,恐怕只有中国人。

远看无忧宫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我们一起摄影留念的学者中,并非都不知道这个故事有待考证。但是这并不妨碍大家对这个磨坊的兴趣,怀着各自的兴趣观看和留念。有人以为它真实发生过,有人认为部分真实也很重要,有人认为故事本身是否真实并不重要,它带给世人的启示已有足够价值。也有人认为,此故事在中国的流传,已经成为另外一种真实。

中国私有财产长期无法律保障,即便有了《物权法》,由于司法不独立,法律成为一纸空文,强拆民房越来越野蛮。不要说皇帝,就是一个村长也能为所欲为。这个故事带来的刺激可想而知。但是,这还不是全部的解释。我认为这跟大家对故事教育的偏爱有关。

鸟瞰无忧宫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我们对故事的教育作用寄予了太大的期待。自以为承担了教化功能的国家媒体,总是寻找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故事。反对政府洗脑的知识分子,又热衷于传播另外的故事。现实比童话复杂,这样的故事很难找到,因此媒体往往删繁就简,把一个多面的故事变成单一的寓言,结果成了谎言。

人们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少年儿童,以及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们通过充满离奇想象的童话或神话,来表达对于世界的感受,学习关于自然与社会的知识。然而当下的中国人倾向于侵占儿童的幻想空间,让他们从小就参加各种技能训练,每天都处于高度竞争的状态,过着没有故事的童年生活。奇怪的是,若干年之后,当需要理性和责任来参与社会制度的建设时,他们却成为长不大的孩子,沉迷于故事之中,甚至期待故事治国。

现代社会的成人,应该更多地利用理性和勇气,直面更复杂的社会关系,更多元的社会现象,通过建立规则和制度,来推进社会的合作与发展。

作者:长平

责编:李京慧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