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入世三年,回顾德中经济交流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2005年3月25日

德国指南出版社借“中德商务指南”年刊出版之际,邀请中德专家在柏林一家五星级宾馆就“中国融入世界市场”为题举办了专题报告会。来自政界、经济界和媒体共五十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抓住了当前社会的兴趣重点,很受与会者欢迎。

中德经济交流就象钢水一样,火红得很图像来源: AP

本周二在柏林举办的“中国融入世界市场-加入世贸三年后的回顾、展望和远景”专题报告会使与会者又一次感到“中国热”无所不在。令人眩晕的中国经济数据从专家们口中如珠涌出,更增添德国经济界争霸中国市场的渴望。比如,德国联邦对外经济代办处专员在会上以数据和图表显示,中国已于2004年取代日本,成为紧追德国和美国的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如果把数据进一步落实到电子产品上的话,那么,最近二十年里,在电子产品出口美国业务上,日本损失了约30%的市场份额,而中国则增加了3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此鲜明的数据对照自然使中国成为众目所向的世界明星。

中国经济的吸引力度逐年增大,因此前往中国创业的德国企业也在逐年递增。那么,中国加入世贸三年后,德国企业在中国感受到了什么变化呢?东亚协会董事施达克博士画龙点睛地总结说:

“德国企业可以在中国拥有100%的子公司,企业出于策略原因可以选择合资企业形式,但合资企业不再成为前提条件,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金融业的逐步开放,比如银行可以拥有私人客户,还有对外贸易的开放,这些都是重要的变化。但对德国企业来说,最大的问题显然还是法律保障不健全。”

联邦经济劳动部中国事务负责人雷歇尔在会上指出,德国企业在中国遇到的两大难题是知识产权常常得不到保护和原材料供应不稳定。从法兰克福赶来参会的库达特兄弟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朱美婷则以实际工作中所获得的经验佐证了雷歇尔有关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不足的说法。虽然受到侵害的企业名义上可以到官方或到法院寻求保护,但精通业务的朱美婷知道,这两条路都未必有效。她以一家大公司为例说,该公司因为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向一个很有名的律师事务所咨询,既走了行政道路,又上了法院,化了一大笔钱,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因为中国侵权的厂家封停后换个名字、换个地址又开厂了。所以欧洲公司最后都只好采取放弃的态度。对三分之二的欧洲企业来说,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都是个很头痛的事。

尽管如此,德国企业还是看好中国市场。反过来,中方企业也在努力开发德国市场。中国驻德大使馆经济部参赞朱万金介绍说,目前在德国大约有六百多家中国企业。但绝大多数都是贸易企业,做进出口生意。从事生产的较少。这当然与德国劳动成本高、无法廉价生产有关。另外,德国的法律不简练,税法、经济法都十分复杂,劳动法对企业雇佣员工有各种规定和限制,不是很有利于中国企业到这里来投资。

双方专家都指出,中德经济合作还大有潜力,而且还要加大步伐。可见,德国的“中国热”势必还要升温。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