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军力膨胀,世界不必恐慌

2007年8月5日

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的崛起,中国也越来越不忌讳显示其军事的实力。西方对此尤其敏感,特别是美国。五角大楼每年发表“中国军力报告”,俨然将中国视为战略威胁。值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80周年之际,德国之声记者就中国军力问题采访了德国外交政策协会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民解放军因其陈旧的武器装备被嘲讽为军事博物馆。8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军事现代化的努力。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更使国防现代化如虎添翼,国防开支每年以两位数百分比递增。这特别招来美国的批评。华盛顿指责中国在和平环境中不必要地扩充军备。德国外交政策协会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认为这类批评是不公正的:“如果将中国的国防开支与美国比较,那么你会发现这之间有极大的差距,而且是有利于美国的差距。抛开中国的官方数字,即使按照最高的估计,中国每年拿出一千亿美元用于国防现代化,而美国的相关数字是五千亿。由此看来,美中之间的剪刀差非但没有缩小,总趋势上还在加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个经济上飞速发展的国家拓展其军事能力,也不是什么非同寻常的事情。”

北京政府并且不遗余力地指出,中国在军事领域的努力也是为了更好地承担国际义务。2006年底中国发表国防白皮书,再次强调中国的和平意图。中国总理温家宝说:“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真诚的。我们实行的是防卫的国防政策。我们有限的军事力量也完全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独立和主权。”

温家宝所说的主权在这里特别针对台湾。2005年3月中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一旦台湾宣布独立,中国就将对其实行军事打击。这将意味着中美之间的战争。因此,美国对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尤其感到担忧。华盛顿认为这将使台湾海峡的均衡发生有利于大陆的偏斜。此外,中国核潜艇技术晋级以及有关东风5型洲际弹道导弹、北斗导航卫星的报导一再引起西方媒体的各种猜测。今年一月,中国成功进行地对空反卫星武器实验。德国“世界报”评论说,这意味着冷战后美国独超局面的结束,标志着世界二极秩序的开始。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耐德对这样的评论不以为然:

“一颗卫星被击落还不至于改变世界秩序。中国一方面想检验其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发出了一个象征性的信号:将来我们也会拥有这一技术。目前还不意味着权力推移,但从总体趋势上会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也表明中国不以均衡的国防战略为目标,不争取与美国势均力敌,中国的策略是所谓的不对称性。比如说中国试图在美国通讯系统的敏感环节或在潜艇可能攻击美国舰队的地方扩展其优势,以此抵消美国的绝对优势。”

美国的绝对优势还表现在对中国实际构成的包围圈。华盛顿传统上与日本结盟,公开支持核大国印度,与泰国保持密切的军事联系,改善与越南的关系,并在中亚拥有军事基地。这一切使中国的安全政策注定将美国视为竞争对手。

拥有220万兵员的人民解放军内部也面临重重问题。贪污腐化之风日甚。国家主席胡锦涛不能、也不愿在军队坚决反腐,因为他首先需要巩固自己在军中的权力。人民解放军内部要求政治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有关军队国家化的讨论也中共17大前夕也日渐热烈。著名异议人士陈子明要求:“第一,共产党要从军队中撤出来。其次,军队要向谁负责,要向国家的机构负责,向国家的领导人负责。中共中央的军事委员会要撤销,国家的军事委员会也应撤销。由国家主席或总理担任军队的最高领导。中国的宪法应该进行相应的修改。”

看来,中国军队面临着喧嚣的时代。不过,桑德施耐德认为,世界暂时还不必在中国面前感到恐惧:“中国从总体上来说不是一个具有攻击性的国家。但中国会在不久的将来利用其军事潜力,维护其地缘政治、特别是能源领域的利益。对此我们必须做好准备。未来也许会发生目前看来还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重要的是:谁对中国采取对抗的策略,将中国视为威胁,甚至是敌手,那么历史的经验表明,中国最终也就会变成他的敌人。”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