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劳工风波颠覆“世界工厂”模式?

2010年6月10日

深圳富士康公司发生的员工连续自杀事件吸引了国际媒体的关注。近日富士康宣布的连续加薪措施和佛山本田工人罢工要求加薪的事件,更是让中国问题观察者开始思考中国廉价生产模式是否已经走到了尽头。德国发展政策研究所的经济学家费多丽(Doris Fischer)认为,中国告别低劳动成本的过程实际上已经开始。

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中国近来连续发生了工人自杀与罢工事件。您认为这是否是一个契机,将会使得今后中国社会公正的问题得到更多重视?

费多丽:是的。中国近来发生的一系列罢工事件发出了明显的信号,显示出中国的社会冲突正在增加。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有意思的现象是,那些政治精英或者至少有部分发言权的人也认识到,现在是开始关注工人的权利的时候了。

德国之声:劳动成本低和劳者权利有限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些现在正在改变,中国未来的可供选择的经济增长道路会是什么样的?

费多丽:中国政府和思考这些问题的中国人都认为,有两件事要做。一是以技术革新和知识为动力的发展来替代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发展,二是推动可持续性发展,对环境友好的经济发展。虽然这样的发展策略目前还只重点局限于一些产业领域。但是至少有些中国政府官员已经开始认识到绿色技术是未来。

德国之声:您认为中国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从这一转型?您认为实现这一转型的可能性如何?

费多丽:这种思路几年前就已经被中国政府采用。但是认识到劳工问题让中国政府感到害怕。这一问题的讨论两三年前就有了,并且一直在被讨论。这促使一些地方政府去寻找新的思路或模式。最近几年新提出的能源政策就是这一思路驱动下的结果。在政治层面上有了行动,一些企业也开始有所行动。中国能为自己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我相信这种可能性已经存在。问题是这一模式是全球化问题的一部分,因为这样的发展计划在部分上显然也与这一思路有关,即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其它国家。

德国之声:您认为最近中国发生的工潮会导致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其它国家吗?

费多丽:这至少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你不会在还没有为本国人民能提供其他类型的就业岗位时就将这些生产转移到国外。我们早就观察到,由于各种原因,其中包括劳动成本增加,一些生产实际上正在从中国转移出去。虽然同时也有很多工业生产也正在进入中国,但中国政府不再对劳动密集型生产感兴趣,他们很明显更愿意对知识密集型产业甚至对研究机构进行投资。

采访记者:胡晓光(Thomas Bärthlein) 翻译:潇阳

责编:石涛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