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国“安全沙皇”访德 聚焦网络间谍

石涛
2016年11月3日

德中两国周四将开始在柏林商讨共同打击网络间谍行为,这一话题让德国经济界尤为关心。与此同时,与会的中国代表身份也值得关注—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

Sommercamp GenCyber NSA
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landov

(德国之声中文网)互联网危险重重,至少对于德国企业而言,这已不是一个秘密。三分之二的德国企业屡屡成为网络攻击的牺牲品。据估计,每年德国经济为此遭受的损失高达450亿欧元,而攻击的源头往往来自远东地区。

德国网络安全专家盖肯对德国之声表示:"我们依然可以观察到许多来自中国的具有攻击性的工业间谍行为。不过,也有一些是来自欧洲的,有时候还有美国的,后者往往是战略性间谍行动的副产品。"

甚至类似大众汽车这样的工业巨头也无法在数据安全方面高枕无忧。该公司每周都会遭遇高达6000次网络袭击。

数月以来,德国与中国之间就达成网络安全协议展开磋商。在今年6月举行的最近一次德中政府磋商会议上,双方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互不进行以商业为目的的网络间谍活动,并建立起协商机制。

但是,德国专家盖肯怀疑这样的机制是否真正有效:"只有将严格的措施机制也纳入其中,这样的协议才会有效。但事实上,什么都没有。当时的协议只是双方在理论上达成一致,网络犯罪行为是不好的,双方每隔一段时间应该就此展开对话。这是一项非常薄弱的协议。"

但中国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副教授、网络安全专家沈逸则认为,共同打击网络间谍的双边协议是大国谋求在网络空间构建行为规范的尝试:"从理论上说,总体看,有规范比没有规范好;从实践看,规范要发生效果,就要符合实际。"

沈逸表示,现在的实际情况是,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战场,需要形成的规范是,将正常的情报搜集行动和需要加以管控和打击的行动加以区分,并在后者的议题上形成共识,展开合作,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展开有效的跨国合作。

此次德中会谈的中方代表是政法委主任孟建柱(资料图片)图像来源: AP

"重量级人物"出场

周四(11月3日),德中将就此议题继续进行对话。从与会代表的身份上,也许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对此的重视程度。

此次代表北京前来参加谈判的是中共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而此前与美国进行类似谈判时,中方代表是公安部长郭声琨。德新社在此前报道中曾引述消息人士将孟建柱描述为"安全沙皇和习近平的亲信"。按照中国官场的位阶排名,虽然孟建柱所担任的政法委书记仅仅是"党内职务",但却直接领导公安部,这从郭声琨同时兼任政法委副书记便可以看出。而且孟建柱是政治局委员,也高于郭声琨所担任的中央委员。

中国与美国达成相关协议之后,曾有报道称,针对美国的网络攻击有所减少。但这并不能让一些德国专家彻底放心,他们尤其批评的是,默克尔6月访华期间达成的协议中没有纳入任何监控机制,一旦出现违规行为,也没有相应的惩处措施。除此之外,以前的网络攻击行为还往往来自中国政府机构内部。

中国专家:《网络安全法》不会让步

自己公司的数据在中国是否安全?许多德国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依然对此保持疑虑,这也对两国经济交往产生影响,许多企业因此放缓在华开展业务的步伐。

而中国计划出台的网络安全法更是让一些德企顾虑重重。他们尤其担心是中方要求在中国的服务器上储存在中国收集到的数据,并公开加密算法。

但中国网络安全专家沈逸则认为,这样的担心存在"夸大、扭曲以及认识错误"。沈逸表示,中国没有兴趣把外国企业从中国市场赶出去,或者蓄意损害外国企业的合法利益,这样做对中国,对中国政府,对中国企业,乃至中国社会,都不会带来什么好处。"数据本地留存的问题,是个可以讨论的问题;双方可以谋求信任。在具体的做法上,比如源代码审查,加密和解密的问题等,可以确定的是,中国要采取的实际做法,一定是借鉴和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做法,相关做法,可以在欧美国家的实践,以及法律规定中,找到显而易见的参考。"

沈逸认为,外国企业的相关担忧,很大程度上是被媒体不准确的报道所诱发的,也有相当部分,是外企试图继续维持在中国事实上的"超国民待遇"的侥幸心理,而采取了一些一厢情愿的单方行动。他认为,中国政府推进网络安全法这样的实质问题与核心利益上,不存在什么让步或者不让步的问题,而至于具体的实践方式,会继续保持现有的灵活和弹性。

使用我们的App,阅读文章更方便!给yingyong@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得到软件和相关信息!

阅读每日时事通讯,天下大事一览无余!给xinwen@dingyue.info发送一封空白电子邮件就能完成订阅!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