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GDP是否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1年3月5日德国之声曾于3月4日邀请政治社会学家、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部教授丁学良对中国"两会"是否会涉及政改等问题作出预测,他当时认为"两会"将继续回避政改,但会在引发诸多社会矛盾的民生问题,甚至在反腐方面作出一些表现。当温家宝在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之际,对比其中内容,专家预测基本得到印证。
其中在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下一个五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7%左右。与以往不断增长的GDP目标相比,此目标定调放缓,成为报告中的一个亮点,德国之声分别邀请了中国经济学家进行解读。
GDP发展应该重视质量
德国之声采访了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对于温家宝所作报告中GDP放缓的目标,他并没有表达过分乐观,他直接分析国家的GDP应该要重视质量:"过去中国政府只注重GDP数量,而不注重GDP还有个质量问题,而中国大多数经济学家也不注重这个问题。其实同样的财富创造、同样的GDP,有不同的质量。"
"第一个质量就是财富如何分配,是不是分配给低收入者更多一点?如果是这样就是一个好的GDP,是一个质量高的GDP,因为效率和公平是有矛盾的,要追求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也就是少生产一点GDP,但分配更加公平一些,这是最重要的;其次还有失业的问题,中国GDP高增长但并没有改善就业状况,和美国相比,美国不考虑GDP如何,他只考虑就业怎么样,可中国就业情况连指标都没有, 我们只有GDP指标,我们只有登记失业率,那完全是假的,所以中国的GDP不能帮助老百姓就业、不能解决失业的问题,这也是一GDP质量不好的方面。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有没有经济泡沫,中国大中城市房价非常高,这些都是虚的,但也算在GDP部分;再比如破坏了环境搞发展,将来子孙后代就要还债,去治理这些破坏掉的环境;这也是质量不好的GDP;另外就是通货膨胀,好的GDP是在没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
"中国的GDP有好多质量问题,现在温家宝提出降低GDP,其实必须要在质量上有所改善,如果没有质量改善降低GDP也无必要。我们经济学家看问题和执政者有所不同,他们考虑的问题可能不仅仅是从GDP的数量、质量,更多的考虑社会、政治等方面,但用经济学术语来讲,片面追求GDP是没有好处的。"
任何人都无法对中国经济体转型抱宽松乐观的态度
中国知名的财经评论员叶檀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认为报告中将GDP在未来五年定为7%的增长,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经济要在转型当中,不再以GDP发展为唯一的需求,而以GDP背后的经济质量经济结构调整、成本核算为主要依据,如果未来这种转型、质量可以上去、成本降低,那么这个目标是可以接受的。"
但叶檀同时也认为:"因为这种转型是任何一个中国经济体,出口和投资主导已经将近十年了,一下子要转型也不是说转就转,任何人都无法对这么大一个经济体转型抱宽松乐观的态度。中国今年全年甚至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目标是促内需、调结构,但出口还在不断上升,通胀造成价格的影响都给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政令已经不能出中南海
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宏观经济方面的调整,在政治变革没有推进的情况下,是否会有成效,德国之声采访了中国政改研究的学者陈永苗,他不认为这些报告中的政策和改革能够最终实现:"共产党对中国政治矛盾的判断、分析都是很清楚的,但是他们远远做不到,他们习惯说一套做一套,这个两会是在胡锦涛加强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召开的,中国本身公共舆论、社会政策,对现行的体制性危机没有任何作用了, 两会的焦点转向民生,但回避政改,表明他本身没有任何体制性变化弊端改革的任何可能性。所以他们提出的这些经济上的目标也很难实现;而且他们现在说的再好,除了中国媒体还在歌颂,老百姓其实已经不愿意相信了,在新浪微博上,很多普通网民对这样的报告冷潮热讽,很多百姓已经对政府的这些民生改革表示绝望了,中国政府在结构性调整方面,不仅是往民生方向,还有民权方向,甚至是往民主方向的调整,没有任何有效的作用,政令已经不能出中南海。"
作者:吴雨
责编: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