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方兴未艾 新闻报道仍受限制
2010年6月30日"中国的新闻素材无处不在,所以记者想出名其实非常非常容易。"活跃在环保领域的北京媒体人刘鉴强以这段风趣的开场白开始了他在讨论会上的发言。在刘鉴强看来,中国的环保运动方兴未艾,可以说是21世纪初中国最重要的社会运动。记者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他的亲身经历就是一个例子。
2004年,刘鉴强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报道虎跳峡可能因修大坝而消失,其中一个大坝甚至未批先建,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总理温家宝看到这篇报道后要求发改委进行调查,最后促使这一非法大坝工程暂时停工。刘鉴强说:
"暂时停工主要是让老百姓知道这里将要发生什么事情,将带来什么后果,所以他们就会有这种意识要提出自己的诉求,向政府表达不愿意发生这样的事情。因此后来虎跳峡最主要的大坝一直没有定下来,一直没有建设,这跟整个事件,包括很多记者的报道、NGO的努力、老百姓自己的意愿表达有关系。我觉得我的报道在关节点上起到了一点作用,觉得很高兴。"
除了有关虎跳峡大坝的报道外,刘鉴强关于圆明园、转基因稻米等重大环境事件的报道也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但也正是这些报道让他后来被《南方周末》解聘。
"这些报道对老百姓有好处,对整个国家有好处,但是你会侵犯有些人的利益。比如污染的公司、非法的公司,还有当地政府。他不希望你报道出去。他们是很有力量的,他会找到你的部门,你的部门就会找你的领导,领导就不喜欢你这样做,老是给他带来麻烦。你三番五次这样做的话,他就找个理由把你给开掉了。"
记者被中国网民评为最危险的职业之一。除了可能因揭露真相而丢掉饭碗外,记者还常常面临受到人身伤害的危险。刘鉴强说:
"比如说我刚才提到的虎跳峡的例子。我跟我的同事一起去报道时,他进入了施工点。那个地方是不让进去的。因为它是非法进行的,不想让人看到。他进去以后就被保安扣住了,扣押了4个小时。很多记者在这种情况下,是受到伤害的。幸亏我们还没有。"
环保事业最大的敌人:利益集团和官员勾结
刘鉴强认为,利益集团和官员相勾结是中国环保事业最大的敌人,而这一结论看来不仅适用于中国。在埃及,敢于揭露真相的环境记者和博客写手处境也令人堪忧。参加讨论会的埃及最著名的博客写手塔梅尔·马布鲁克(Tamer Mabrouk)曾是一名化工企业的工人。几年前,他撰写博文,揭露化工企业Trust Chemicals Company向与苏伊士运河相通的芒泽拉湖(Manzala)倾倒工业垃圾的丑闻,并附上了大量照片。但是,这家化工厂将马布鲁克告上法庭后,法庭竟然判处他高额罚款。马布鲁克丢掉了工作,被迫离开当地。
记者无疆界组织的秘书长朱利亚尔(Jean Francois Julliard)说:
"作为记者,你可以谈气候变暖,这不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全球都在谈论气候变暖。即使在中国,在越南,在缅甸,在古巴,你都可以谈气候变暖。但是,你却不能就气候变暖的原因进行深入调查,也不能对责任人予以批评。这正是我们所关注的问题。"
马布鲁克在讨论会上呼吁保护记者协会和记者无疆界组织更多地关注世界各地博客写手的境遇。因为他们的身份特殊,更容易陷入受到迫害而无人过问的境地。同时,他也提到,正是在国际社会、国际记者组织的帮助下,他才能够继续撰写环境方面的博客。因此,与国际组织取得联系是记者和博客写手保护自己的一个有效手段。不过,目前在中国对话网站(www.chinadialogue.net) 担任编辑的刘鉴强则认为,鉴于中国的国情,寻求国际间的支持或者记者联合起来并非有效途径,记者首先要做到专业化、职业化,要客观公正,尽量让自己的报道"无懈可击"。当然,这只是对自己最低限度的一种保护,更重要的是:
"突破腐败官员和大的公司在污染问题上相勾结是很难的。不是说记者就能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需要中央政府在政策上有改变。比如现在都看GDP,如果官员要升的话,要看GDP增加了多少。中国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每年都是8%以上,代价就是环境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如果把考核体系改了的话,考虑的是地区的教育水平、卫生水平、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而不是单纯的GDP的话,那底下的官员行为也会改变。这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记者孤胆英雄一个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环境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健康。刘鉴强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无论平民百姓还是政府官员,利益都是一致的。这为记者提供了报道的空间。无论风险多大,他将继续从事这一事业。
作者:乐然
责编: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