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声中文网)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了记者会,会上国家疾控局强调“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外界此前期待,二十大结束后中国可能会放松防疫政策。路透社报道,就在昨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在本周五(11月4日)花旗银行举办的一场会议上表示,中国正在执行的防疫动态清零政策将很快发生实质性改变。当天中国A股和港股联袂大涨,沪指涨超2%站稳3000点,深成指、创业板指涨幅超3%。
彭博社周五也报道称,据熟悉相关事宜的人士爆料,中国正在制定结束航班熔断机制的计划。今后将不再对搭载超过一定数量新冠阳性病例的航班采取熔断机制。在种种猜测之下,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在周六举行记者会,外界关注此次会议是否会官宣“松绑“清零防疫。根据中国官媒人民网报道,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米锋表示,当前中国仍然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的双重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
消息一出引发大批网友回应。不少期待落空的中国民众开启吐槽模式,在微博上表示“坚持……坚持………坚持………。以后不用开会了,反正都是复读机”,有人说“负重前行继续,只不过负重的人都是底层”,还有人表示“ 周五怎么涨的,周一怎么跌。准备好了吗股民们”,也有网民说“奥密克戎无限感慨的说,我真是就在一个地方遇到杠精了。”“绝不能放开,誓和新冠同归于尽”,有人批评网络管制写道:“人民日报连个评论区都不敢开,真是怕啥呢”。“所有官方微博,底下一片水军,而且都是评论精选,真的听不到群众的呼声”。
两年多来,新冠疫情以及“清零”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不同的问题,例如,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上升、民众出行不便等。近期更传出新冠康复者求职被歧视的情况。
图像来源: REUTERS根据亚洲开发银行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继2021年中国经济出现复苏后,2022年和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将会放缓。原因是中国国内需求低迷的情况仍未改善。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20日对中国今年的增长预期进一步下调至4.4%。这个数字远低于年初北京设下的5.5%目标。下调主因是中国抗疫采取强硬的清零政策、广泛封控影响经济活动,加上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加剧了对中国经济的压力。
图像来源: STR/AFP/Getty Images近日一篇题为“我躲在上海虹桥的卫生间,不知道去哪”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文章内容讲述了一名新冠康复者求职碰壁,被发现住在上海虹桥车站厕所卫生间,她表示“现在招工都不要感染过阳性的人”。对此,上海市政府表示也关注到相关情况,并指出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呼吁对新冠康复者给予更多的关心,“不能给他们贴标签,不在他们的工作生活中设槛,不能让他们生活在不该有的阴影下。”
图像来源: Koki Kataoka/The Yomiuri Shimbun/AP/picture alliance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6月中发布的最新经济指标数据,疫情冲击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仍然持续。从总体失业率来看,5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是5.9%,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是18.4%,比4月上升了0.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今年中国大学应届毕业生达1076万人,比2021年多出167万人,规模和增幅皆创下历史新高。中国国家统计局已表示,随着毕业生投入就业市场,可能进一步加重就业压力。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在北京以“动态清零”为原则的防疫政策之下,中国希望最大程度地减少境外输入感染病例的风险,因此一直采取严格的出入境管理限制,旅客入境后还必须接受严格的隔离。而在中国境内,一旦发现确诊案例,就会立即实施大规模核酸检测和封控。外界预测,健康码和常态化核酸检测将成为中国大城市的防疫日常。
图像来源: Wang Zhao/AFP上海等城市曾经经历长达数周的隔离,不仅让许多居民面临收入损失、家庭分离,吃饭难、看病难也是让人发愁的问题。在疫情严控之下,民众抱怨民生物资匮乏,快递物流人力运力不足导致配送不及时,而民众看病就医的渠道也受到种种限制。西安封城期间,曾发生过孕妇因核酸检测有效期超时而在医院外等待过久不幸流产、心梗患者因无核酸检测被拒诊而不治身亡的事件。
图像来源: Hector Retamal/AFP/Getty Images中国在防疫期间引入“健康码“措施。对于各地居民来说,健康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另一张身份证,只要健康码变成红色,通常就意味着相关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或者是密切接触者,出行自由就要受到限制。日前在河南则发生了“天降红码”的状况。今年4月,一些村镇银行的储户发现无法使用网上业务,他们向监管机构提出投诉,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但是始终未能获得答复。储户于是前往河南村镇银行取钱,却发现自己的健康码变红,从而被强制隔离或者限制出行,但他们的核酸检测都显示阴性。这起事件在网上引起热议,人们开始质疑,原本用于防疫的大数据是否遭到滥用,甚至成为“维稳”的工具。
图像来源: AP Photo/picture alliance在过去两年半的疫情中,中国进一步缩紧对社会的管控。近日在天津市,有部分民众因为未按时参加核酸筛查,被以逃避核酸检测为由列入“失信名单”。旅美的中国人权律师滕彪认为,中国政府利用高科技与其他现代有效监控的技术,对公民社会进行全面的监视与控制,而在疫情期间,中国政府也累积了更多控制社会流动的经验,可以预期的是,即便疫情结束,这套防疫措施也会持续。
图像来源: Hecotr Retamal/AFP上海封城后,来自英文run的“润”一词成为中国的网络流行词。除了许多在上海的外国人在解封后逃离上海,连曾为中国的新冠防疫政策叫好的中国经济学家郎咸平也被指已举家从上海迁到香港。彭博社援引投资移民谘询公司Henley & Partners估计,由于严苛抗疫加上经济放缓,约有1万名中国富人正寻求离开中国。若他们移民成功,将从中国带走480亿美元。
图像来源: Xinhua/IMAGO 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国一直坚持严格的防控措施,在今年6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曾发布文件调整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将原本“14+7”调整为“7+3”,但此后各地方仍有出现“层层加码”的现象。联合早报报道,随着10月末中国多地疫情再度升温。一些地方采取了严格防疫,并实施“全域静默管理”。其中,全球最大苹果手机工厂所在的郑州航空港区本周三(11月2日)起实施七天静默管理。
(综合报道)
© 2022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