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德合作拍摄“南京活菩萨”难产

采访记者:亚思明2007年4月4日

1937年,西门子公司驻华代表、好纳粹拉贝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南京设立安全区,组建国际援救委员会,保护了25万市民免遭日军杀戮。70年后的今天,一部反映这段历史场景的纪录片《南京活菩萨—约翰•拉贝》正在筹拍阶段,然而,德方与中央电视台的合作并不顺利。德国导演海克•彼得曼(Heiko Petermann)为此接受德国之声记者亚思明采访。

“他不认为他是英雄”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彼得曼先生,您好!目前您正在筹拍一部根据《拉贝日记》改编的,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电视纪录片。您如何想到要拍这样的一部片子?

彼得曼:我之所以接手这个项目,是因为中国方面正在寻找一位德国导演,来拍摄这样一个跟德国、跟国际救援委员会有关的故事,从而实现一种较为客观的外部全景展现。于是,他们找到了我。

您本人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主题。因为国际救援委员会成员当时处于一种非常极端的历史环境。他们在这种极其险恶条件下的自我发展和意识觉醒是整部影片的亮点。

在此之前,您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吗?

不,我不清楚这段历史。但是,当我着手整理有关背景资料,真正坐下来研究历史文献之后,潜藏在其中的悬念和挑战也越来越大。

恰逢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际,国际上不少知名导演都在关注这段历史事件,您所筹拍的这部记录片有什么特色吗?

我想,每一位剧作家、每一个创作人都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每个人的兴趣点不同,它所关注的焦点也不一样。南京大屠杀悲剧本身不是我们重点描述的对象。我们所要突出的是国际救援委员会的各个国家成员——其中也包括中国人,如何在极端情况下开展救援活动,帮助难民、互相扶持、共同成长。

约翰·拉贝是这个故事的中心人物。在您眼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不认为约翰·拉贝是中心人物,这个故事里有多重主角。拉贝一个人不可能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他之所以做到了这一点,是因为集体的团结一致。当然,对于我们德国人来说,拉贝作为一名德国纳粹,确实更能引人关注。但就当时的情况来看,人性的伟大盖过了个人的功德。

这个项目也得到了中方的赞助与支持,您和中国伙伴之间的合作进展如何?

南京拉贝故居图像来源: dpa - Report

非常麻烦。一方面,我的建议很快得到了中方的认可。无论是南京的拉贝纪念馆,还是南京电视台、江苏电视台,都立刻给予我很多工作上的支持。但与中央电视台的合作就困难得多。因此,这个项目陷入了僵局。

具体的阻力是什么?

这个问题很难说得清楚。我们注意到,中方似乎很害怕就具体事宜达成书面协议,不愿量化一个目标,然后再去付诸实现。既要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又要顾及个人的私利,这让我们很难揣摩。

立项方面有困难吗?

没听说会有什么麻烦。获得部门审批要比寻找一种恰当的合作方式容易的多。这部影片是中国教育部授权拍摄的,下一个步骤是剧本审核,就我所知,应该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出在中央电视台身上。

您说,项目陷入了僵局。那么,还有继续合作的希望吗?

在我们这个混乱不堪的行业,什么都是有可能的。一般说来,今年夏天之前不可能会有什么进展,即便会有,今年年内也完成不了摄制工作。

德国还有一名导演,Florian Gallenberger 2001年奥斯卡最佳短片获得者)也在筹拍一部关于约翰·拉贝的影片。您知道此事吗?

是的。据我从圈内听到的消息,这部故事片近期内还无法开机,因为资金和人员都不到位。合作、立项也有问题。

谢谢您接受采访。

海克·彼得曼简介:

生于1954年,70年代在柏林洪堡大学、柏林自由大学学习戏剧学、日耳曼文学及新闻学专业。80年代创办Ecco影视公司,为德国电视台拍摄多部新闻通讯、专题纪录片。著有《神鹰之国》,参与撰写《希特勒的炸弹》。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