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德联手考古,重复陶俑真型

当远2006年4月30日

秦始皇兵马俑彩色复员真品第一次在国外展出。德国与中国的考古学家在西安合作15年,研究出了一系列保护兵马俑的技术。上周起,中国秦朝“始皇帝”彩色大军的几副陶俑在波恩的德国国家艺术馆展出。

一名乐人的造型图像来源: The Shaanxi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1974年,几位临潼农民在挖井时发现了后来被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随即,考古学家们陆续在俑坑西部两公里处发现了秦始皇陵。根据目前科学家确认的范围,秦始皇陵的总面积超过2.5平方公里,有大大小小180多个陪葬坑。西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教授在展览开幕式上,向德国观众介绍了中国的安葬文化。他说,中国人认为,人在死了以后会在地下世界继续生活。原先当皇帝的,到了地下也当皇帝,所以秦始皇希望建造一个地下军队,来保护他的政权。

据传,秦始皇兵马俑的建造工作一共持续了40多年,到秦始皇死的时候还没有完成。从目前发掘出土的1500个兵马俑来看,他们的面目表情都不一样。虽然现在对游客开放三个俑坑里的“阴间卫士”看起来灰溜溜的,但吴永琪馆长向德国观众讲述了亲眼目睹。“从秦朝末年以来,兵马俑遭受过两种类型的破坏。第一是自然灾害,就是大水,水渗进了俑坑;第二种是有人进去了,砸到了俑坑,后来又放火。由于这两个原因,陶俑的色彩被破坏了。要不是出土的时候我们亲眼看到陶俑身上有颜色的残余,我们不会知道,秦始皇兵马俑是彩色的。”

从1991年开始,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和陕西省文物局进行考古合作,分析兵马俑色彩的组成。显微镜下的陶俑表层显示,在陶和真正的颜料之间,有一种自然物质作为底色。巴伐利亚文物保护局布莱斯托夫介绍说:“研究显示,兵马俑色彩的底色是亚洲生漆。整个陶俑在上色之前打了两层底漆。生漆在干了之后,变成陶俑深褐色的底色。”

虽然在生漆的基础上,秦朝的能工巧匠能够将其绘成色彩各不相同的士兵。但是在2200年之后,正是这层生漆为保存颜色的工作,制造了最大的障碍。布莱斯托夫说,生漆虽然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物质,但是由于其在地下潮湿的环境中保存了2200多年,在脱水后半个小时之内,生漆内部聚合力增加,出现裂纹、变形,随即附着在上边的颜色便会脱落。

德国考古学家在与中国专家合作的过程中,研制出两种不同的技术,各有利弊。第一种是用抗皱缩剂和加固剂联合处理法。这一方法使用的是一种名叫聚乙二醇(PEG200)的防抗皱剂,它可以逐步替代生漆中含有的水分,使彩绘生漆层保持湿润。之后再用聚氨酯乳液(PU)进行色彩加固。但是这种方法给人的感觉是颜色潮湿,有黯淡无光的印象。另一种方法是单体渗透及电子束辐照聚合加固保护法,这一听起来复杂的方法的弱点就是必须在实验室里进行,使用的化学物质是甲基丙烯酸羟乙基酯。这一物质在封闭下水道的时候经常使用,高纯度的甲基丙烯酸羟乙基酯可以用于生产隐形眼镜。这一物质可以将生漆层中水分排挤出去,然后在电子束的照射下,这一高聚合物可以变成一个粘胶,从而保住生漆层以及上面的颜色,而且色彩色调鲜亮。

在目前兵马俑身上发现的五彩斑斓的颜色中,几乎所有的颜料与欧洲古代人从大自然提取的色料相同。只有一种紫颜色是大自然中没有的,这就是硅酸铜钡(BaCuSi2O6)。吴永琪馆长介绍说,这种紫色颜料大自然中没有现成的。第一次发现硅酸铜钡的是美国科学家,他们在汉朝的俑器上发现了这种紫色。随即便把这种颜色成为“汉紫”。吴馆长还说,按照科学家在秦始皇兵马俑研究新发现,这种颜色应该被改名叫“秦紫”。

根据德国科学家的电脑复原,秦始皇兵马俑除了盔甲是同一颜色之外,各自的着装都不相同,因为秦朝时还没有军队的制服。在服饰上,兵马俑前后都绘有对称图案,配有菱形等几何图形,并且画有鸟雀和龙凤图案。而且,每一位士兵脸上都绘有颜色。来德国参展的一个跪射俑脸部是绿色,耳朵后面画成紫红色。至于为什么陶俑的脸部要绘上颜色,科学家们还没有合适的解释。虽然这一图案仅仅是科学家们根据已经出土兵马俑颜色残留做出的综合,但是布莱斯托夫坚持称,这一色彩复员是严肃的科学,而不是随意的想象。她说:

“如果说存在争议,就是颜色的深浅。这种色调的不同是因为陶俑在出土时严重被污染。周围的黄土经常和颜色混在一起,很难将它们区分开。因此,我们很难想象陶俑身上的黄色是绘上去的颜色,还是土地的颜色。”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