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日共同研究历史小组前景展望

德国之声中文广播2006年12月26日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2001年开始参拜靖国神社后,不仅引起了中国民间的反日示威浪潮,也使中国政府间关系跌入了冰河期。10月,安倍上台后决定改善中日关系。他迅速访华,与中国领导层举行了会谈。在历史问题上,两国领导人达成协议,决定成立共同研究历史小组,希望通过学术研究冲破历史难关。德国之声记者报导如下。

上海市民读报:安倍态度占头版图像来源: AP

双方将各派10名历史学家进行探讨,争取在2008年内发表研究成果。

日本代表团团长是东京大学教授北冈森一。他在不久前的记者会上表示,中日目前确实在历史认识上存有距离,不过,只要在学术层次上进行多次讨论,相信是可以缩短距离的。

中方代表团将由中国社科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布平教授领导。中日双方将分两部分对历史展开讨论。一个是有关古代史,另一个是有关二战的现代史。

北冈森一表示,由于两国过去在一些历史问题上存在严重的分歧,在这种不健康的环境里,双方无法就目前存在及今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所以我们希望能消除这种障碍,为发展两国关系创造有利的环境。我以为,对某一个负面的历史问题进行过多的追究,不是为双方在历史问题上取得理解而采取的正确方法。”

他表示,日方不会强求在某一个历史问题上取得唯一的解释。日中两国古代史和近代史专家可以就各种问题进行自由的讨论。

在此之前,曾有一个由中日韩三国专家组成的共同编撰历史教科书的小组,并于去年出版了第一本由三国学者共同撰写的历史教科书。中方学者的负责人也是布平教授。但上一个项目主要具有民间色彩,由各国学者自由参加。相比之下,此次的共同研究历史小组则具有明显的官方色彩。

可以想象,在目前中日双方历史观存在巨大分歧的情况下,这一具有官方色彩的研究项目必将伴随着激烈的交锋。许多学者认为,中日两国不可能避免历史问题,但也不能将历史观的分歧设定为未来发展政治关系的唯一前提。中日有必要将历史观的分歧缩小到专家范围内,而避免将历史观的分歧扩大到两国民间的各个角落,毒化民间气氛,乃至影响对中日间更深层的结构性矛盾的把握。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http://www.dw-world.de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