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中欧投资协议:法国学者评以倒退求前进

Ya Chun Wang
2021年1月16日

一改去年年末的强势,法国近日表态,中欧协议是让北京在人权方面取得进展的“重要杠杆”。不过也有法国学者质疑“欧盟是优先维护经济利益,还是欧洲的价值观?”

Symbolbild EU - China
图像来源: Jason Lee/REUTERS

(德国之声中文网)2020年12月30日,在德国代表结束为期六个月的欧盟理事会轮班主席的前一天,中国和欧盟达成了长达七年交涉的中欧投资协议。此协议纸面上的主要目的是改善中国市场准入机制,其讨论内容牵扯到劳工剥削和维吾尔族人权问题也让许多欧洲议员和学者唏嘘不已。

过去二十年来,中国对欧盟的投资达到1200亿欧元,而欧洲对中国的投资则高达1400亿欧元。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予中国企业机会参与欧洲的能源,交通,汽车,房地产,甚至港口管理等领域。与此同时,欧洲公司在中国市场内却面臨种种挑战。中国电信到交通,能源和轮胎行业等各领域仍然对外国投资者闭门不见。该协议将推进欧洲投资者进入14亿人口的中国市场。它涉及各个经济领域,包括能源汽车,云服务,金融服务和健康保健等行业。

在中国市场上最有地位的德国企业将是《欧盟─中国全面投资协议》的领先受益者:巴斯夫(BASF), 大众(Volkswagen),西门子( Siemens),宝马 (BMW), 戴姆勒(Daimler)等等。

值得注意的插曲是,在德国代表的积极主导下,年末前签署《欧盟─中国全面投资协议》(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几乎是势在必行。 最后几轮谈判中各国议员明显的表达了对中共在人权议题上的不满。法国为首,法国外贸部长李斯特(Franck Riester)在12月23日表示,如果中国政府不批准国际劳工组织(ILO)禁止强迫劳动的公约并对可持续发展做出明确承诺,法国便会在投资协议投出意义重大的反对票。

在短短一週内时间,中国松口"承诺"致力于批准国际劳工组织的基本公约,包括那些禁止强迫劳动的公约。此承诺并没有平息欧洲议员们的怒火,并指责欧盟为经济利益牺牲了维吾尔人的命运以及锐减了与美方合作的契合度。

或许是经过七年冗长的讨论,让法国在协议达成后便一改年前的强硬,认为在没有真正的成果前只要欧洲持续施加压力,中国便能批准"禁止强迫劳动"的国际公约。李斯特近日声明,欧盟不会要求中国在批准投资协议签署前签署强迫劳动的禁令,但会坚持北京制定改革"日程表"。

"我们将定期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其批准禁止强迫劳动的公约 […] 我们有几个月的时间来制定日程表,以及决定如何监管," 李斯特在週二时表态。

"这项协议或许会阻碍欧洲在未来部署完整的防御性经济措施,以反击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和投资战术,"中欧专家、 Rhodium Group的总编辑诺亚。巴尔金(Noah Barkin)这么说道, "这(项协议)可能会让美国新政府下的跨大西洋商议变得更加困难。"

一位欧盟委员会官员对政要新闻POLITICO圆场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承诺,同时这并不影响欧盟制定自主文书打击强迫劳动的必要性。"

在德国结束为期六个月的欧盟理事会轮班主席前一天,中国和欧盟达成了长达七年交涉的中欧投资协议图像来源: Johanna Geron/AP/picture-alliance

“前进一步,后退两步”

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针对中国和亚洲研究的法籍高级研究员勒克雷(Philippe Le Corre)对欧盟签署中欧协议的作法并不看好。他在法国观点杂志(Le Point)的社论文章中提出:中欧关系:前进一步,后退两步。

他指出,在协议达成不到一週后,已有53位民主领袖因香港国家安全法被捕。再尔,从中国对维吾尔族的大规模镇压,对亲近台湾的欧洲政府冠上罪名并直接施压, 到因网络安全考量而排除使用华为5G的政府官员的直接威胁都是欧盟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欧盟是先优先维护经济利益,还是欧洲的价值观?"签署中欧协议是在人权议题上做了让步。勒克雷进一步指出,就在美国下任总统就职前夕,中国一改七年来的懈怠并向布鲁塞尔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信号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德国委员会受柏林影响并屈服于来自企业的压力。德国轴心企业认为拒许多国家于门外的中国市场会是他们的救命稻草。"

在遗憾欧盟没能进一步推进维吾尔人民人权问题的同时,勒克雷也明白:"即使是在2021年,西方也无法在人权或工人权利方面改变中国的作法,但欧美可以在贸易以及法治方面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 他热切希望中欧投资协定能够让这项辩论得以展开,而不是结束。

欧盟贸易总署将在下週公布中欧投资协定文本,若此协议在欧盟议会中通过,其签署仍需要几个月时间。

© 2020年 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