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chi1303 int USA China

2009年3月13日

3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会见了中国外长杨洁篪。会谈的重点是总体双边关系。值得关注的是,白宫特别指出,奥巴马强调提升美中军事对话,以避免冲突,这显然与前不久中美船只在南海发生摩擦有关。此外,奥巴马还表示推进人权是美国全球外交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并希望中国政府与达赖喇嘛代表之间的会谈能够取得进展。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美国将如何与中国进行合作?本台记者石涛采访了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负责人之一,美中关系专家李成教授。

希拉里与杨洁篪在北京图像来源: ap

德国之声:3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会见中国外长杨洁篪。首先谈谈这次会见的规格,因为有媒体称,奥巴马这次是"超常规"的接见了身份是外长的杨洁篪,是否如此呢?


李成:也不能说是超常规的。当然对于外长、政府总理或二把手,奥巴马确实可以见也可以不见。这次见了(杨洁篪),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中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出于礼仪性的考虑,因为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访问中国的时候,胡锦涛和温家宝都见了她。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奥巴马总统要表达与中国进一步合作的愿望。


德国之声:您提到了中国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您觉得中国究竟能在哪些地方帮到美国,或者说美国究竟希望从中国那里得到什么呢?


李成:应该说不完全只是中国帮助美国,实际上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同舟共济"的概念。因为中国的国务委员戴秉国和克林顿国务卿都用过这样的词汇--"我们在同一条船上"。美国经济的复苏对中国的意义也是很重大的。尤其是因为中国在美国国债和其他的银行借款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包括以前的"两房"贷款问题方面。美国政府正在准备修复财政方面的一些问题,因此美国的恢复对中国影响很大。同时两国的出口贸易的一些协调,包括人民币的汇率等问题。不过目前最主要的还是金融危机,中国是美国国债最大的外国持有者,所以两方面合作很重要,如果中国抛出这些美国国债,对美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不过中国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是"两败俱伤"的作法。所以这方面的金融合作很重要,而且我们现在都不知道金融危机究竟有多糟糕,是不是已经到了最糟的时候,所以两国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同时还不仅经济方面的问题,因为奥巴马总统对环境保护、清洁能源方面很重视,而美国和中国,一个是发达国家,一个是发展中国家,但对气候变暖都有很大的责任,在这个问题上的共同配合和合作是很重要的。


德国之声:您刚才提到了中美之间非常多的合作可能性和区域。但是两国之间有合作也有摩擦,在这次会见前后,两个议题尤其受到媒体瞩目,一个是西藏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中美船只在南海的"摩擦"。前者被中国视为"内政",而美国则经常就此议题表态,比如美国国会这次就以高票通过了一份西藏议案,中方强烈反应;而后者则是直接的军事摩擦。您觉得,诸如此类的争议议题在今后的中美关系中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李成:当然很重要。但作为两个国家的领导人都不希望这些问题影响两国整体关系的发展。当然中美两国在有些价值观念上是不一样的,或者中国认为有些是中国的"核心利益"、"领土完整",而美国则认为我们并不挑战你的核心利益和领土完整,只是表达我们的核心观念,就是人权和宗教自由。尤其您刚才提到的两个问题,发生的时机不是太好,都是敏感的问题。希拉里最近访华之后恢复了两国军事之间的交流,在这个情况下,却突然发生了两国舰只的摩擦。希望最高领导人能够更多的表达互相合作的意愿,减少类似摩擦。在西藏问题方面,我想杨外长一定会表达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关注,尤其是不希望达赖喇嘛在今年四五月份访问美国的时候会见奥巴马总统,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是非常有可能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个强烈态度。

德国之声:奥巴马总统在这样的"两难处境"之下,一方面需要和中国在经济问题上进行合作,另一方面在人权西藏等议题上,自己的价值观必然与中国的作法产生对立。这样的情况是否非常难以处理呢?


李成:是的。美中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讲,与发生的事件的冲击力或者影响力很有关系。有时候很多事件是我们无法预测的。而这些事件会影响到两国民众的观念、新闻媒体的报道,而新闻媒体和民众的观念又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在美国更有国会对行政部门也起了很大作用。所以这方面的压力都是很大的。刚才您说的很对,奥巴马总统不仅认为美中关系要合作,同时也意识到两国在有些问题上是有分歧的,尤其是在西藏问题上的观念是不一样的,但他更多主张通过合作、互相对话。同时也希望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为了自己的利益,不仅是因为国际舆论的压力,而且是为了使中国变成一个更积极的,在政治上更进步的一个更有责任心的强国,这是中国所要继续做的,也是全世界的一个共同标准。


作者:石涛 责编:叶宣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