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为保障石油供应,中国与海湾国家加强经济合作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德国之声”<br>本站网址:www.dw-world.de/chinese2004年7月9日

近年来,中国与海湾国家贸易增长迅速,自1991年来,双方贸易总额增长了十几倍。本周三, 中国政府与六个海湾国家政府结束了关于加强双方经济合作的会议,就创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达成共识。

科威特的米纳-阿玛迪炼油厂。中国对海湾国家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图像来源: AP

中国总理温家宝强调,他希望与海湾六国的自由贸易区能够尽快建立。而本次北京会谈就是双方朝这一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具体谈判将在今年九月开始。双方有关协议将包括减免关税以及消除贸易壁垒和投资障碍。参与这一合作的海湾六国是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巴林、卡塔尔和阿曼。他们所占有的石油储量几乎达到世界总量的一半。

建立中国海湾自由贸易区将帮助中国确保石油供给。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耗猛增。从1996年开始,中国的石油消耗量就已经超过了生产量。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而保证能源供应也已经成为了中国对外政策中的核心因素之一。莱茵-威斯特法伦经济研究所的安德里亚斯-奥波海特曼认为,中国越来越努力寻求争取中东地区政治稳定的全球性方案。这当然和中国希望在世界政坛扮演重要角色有关,但确保石油进口也肯定是原因之一。

然而,增加石油进口并不是解决能源危机的唯一途径。自从80年代的电力严重短缺之后,中国政府也在尝试减少国内的能源消耗。 上周,中国国务院在将近50年中第一次公布了能源改革的长期战略规划,其中的重点在于节约能源和高效使用能源。

在家用能源方面,中国政府鼓励用天然气替代煤炭。在工业上,则在发电厂,钢铁工业和燃料消费方面尝试能源的高效使用。许多年前,北京就有一个政策,规定在三环线以内不得使用煤炭燃料。这一政策使北京的环境状况得到了可观的改善。

中国的高能耗不仅造成环境问题,也是中国工业的一个非常致命的竞争劣势。中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有13%花费在能源消耗上,而美国相应的数字只有中国的一半。如何改变年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成了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个棘手问题。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