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事到如今,北约到底还能做什么?

2022年3月4日

北约外长再次聚首布鲁塞尔,讨论乌克兰战争及其后果。美国代表布林肯也与会。问题在于,事到如今,北约到底还有哪些手段可使、还有哪些行动可能?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3月4日表示:未来几天局势可能继续恶化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Jens Stoltenberg)3月4日表示:未来几天局势可能继续恶化图像来源: Olivier Matthys/AP/picture alliance

(德国之声中文网)英国政治杂志《经济学人》的社论如此尖锐地评论目前局势:“若(普京)在乌克兰得手,他的下一个猎物会是格鲁吉亚、摩尔多瓦或波罗的海沿岸国家。除非他被阻止,否则他不会罢休。世界必须与他抗衡”。 

只有作为西方防卫联盟的北约,或更准确地说,美国,有能力这么做。但面对眼下局势,外长们能看到哪些行动可能? 

最大政治忧虑  

北约外交官私底下赞同媒体的这一尖锐评估。他们心情沉重,忧心忡忡,确信普京会寻求使局势进一步升级的理由。也因此,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特意巡回造访摩尔多瓦共和国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以至少发出一种政治信号。  

布鲁塞尔会议根本上被视为一次外交操演,以继续向乌克兰确保西方对它的一致支持,因为在部署北约先头部队和动员快速反应部队以加强东部外部边界后,北约已初步用尽了选项,此次会议上,部长们并无决定可做。  

此次,布林肯国务卿无法给乌克兰外长库列巴( Dmytro Kuleba )带来多少安慰  图像来源: Carolyn Kaster/AP Photo/picture alliance

本周四(3月3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和普京通电话后,爱丽舍宫的一份声明不能给人带来任何希望。声明称, “情况会变得更糟”,普京无意放弃其占领整个乌克兰、使其非军事化并变为“中立”国家的目标。  

不过,就俄罗斯的所谓核威胁而言,北约事后认为,对之冷淡反应是正确的。数天前,俄罗斯宣布提高其核武器部队备战级别,北约表示,无意卷入威慑言论漩涡。 

北约明确拒绝在乌克兰上空设置禁飞区  

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已经明确拒绝乌克兰政府和国际观察员们多次提出的设置禁飞区的呼吁。设置禁飞区意味着,北约将不得不出动战机保护乌克兰领空安全,对抗俄罗斯战机。

前北约指挥官阿德里安·布拉德肖爵士( Sir Adrian Bradshaw )在 BBC 上警告说:“这不是伊拉克战争,而是面对一个拥有非常强大防空能力的敌人。它会导致北约军队和俄罗斯军队交战。......这意味着战争, 意味着30国对抗俄罗斯。说白了,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英国防大臣华莱士( Ben Wallace )补充说,这样的禁飞区也会剥夺乌克兰军队“为抵御俄罗斯地面进攻优势而拥有的为数不多的手段之一”。  

立陶宛向乌克兰输送了“毒刺”导弹和防弹衣  图像来源: Lithuanian Ministry of National Defense/AP/picture alliance

输送更多武器  

北约外交官们一再强调,是否向乌克兰输送更多武器由各成员国自决。因为,北约的说法是,不是北约同俄罗斯交战,而是普京在乌克兰发动战争。问题在于,北约成员国还能从自己的武库中拿出多少可供乌克兰军队使用的导弹和穿甲武器。不管怎么说,欧盟首席外交官博雷利(Josef Borrell)关于从一些东欧国家的库存中拿出若干老式俄制米格喷气式战机的想法以一场闹剧告终。  

保加利亚首先婉拒,因为,米格机是该国现有的唯一可用战机,再者,它们现状已经糟糕。另外,保加利亚政府内的亲俄社民党人士出面反对。在华沙,杜达总统当着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的面也一口回绝:交付米格战机可被解读为干涉乌克兰冲突。尽管对莫斯科充满愤怒,波兰政府仍宁可谨言慎行。  

顺便提一句,最近来自北约成员国的武器出自德国。柏林决定向乌克兰运送出自原东德库存的2700枚肩扛式防空导弹。其实,这些导弹已然老旧。此外只有零星报道。根据这些报道,荷兰、捷克、瑞典和法国也可能向乌克兰军队提供武器。美国则未公布向乌克兰输送了多少、以及哪些武器的细节。  

讨论新成员问题?  

鉴于乌克兰战争,在瑞典、芬兰等传统中立国家,公众舆论和有关考虑加入北约的政治讨论发生剧变。几年前还难以想象,现在,大多数芬兰人赞成加入北约。不过,这并不意味北约已有相关的公开讨论。  

与邻国俄罗斯打交道方面经验丰富的芬兰总统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ö)说:“保持冷静头脑,细心评估过去和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对我们安全的影响,这尤其重要。这不是为犹豫不决,而是为谨慎行事。” 也就是说,此话题目前还太烫手。 

德国之声致力于为您提供客观中立的新闻报道,以及展现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文中评论及分析仅代表作者或专家个人立场。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