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今年“两会”作秀难

潇阳2006年3月1日

中国又到了每年一次的“两会”期。所谓胡温第四代领导人已经进入执政的第四年,再也不能用“新政”来“忽悠”人民和吊人胃口,而是要拿出切实的办法来证明“和谐社会”不仅仅是像“三个代表”那样的美丽的口号。

图像来源: AP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和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将分别于2006年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开幕。胡温2003年执政后提出的“以民为本”的执政原则和建立“和谐社会”的治国目标让人充满期待,但是如何将这些原则和目标化成具体的和实在的施政措施,将是外界观察与评断本届“两会”的重要考量。

今年的“两会”没有像去年“反分裂法”那样的超级热门话题,而是应该有几个涉及到国计与民生的重大话题。“国计”就是去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民生”就是中国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几大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百姓看病难问题和贫富分化扩大问题。

“十一五规划”与两会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去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将会在两会上以草案的形式在两会上讨论。过去效仿苏联模式的“五年计划”如今被称为“五年规划”,显示出胡温稳中求变的风格。虽然“十一五规划”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无论是在用词上还是预设指标上都显得更平和与务实,但是对于中国普通民众来说仍然是一幅过于空泛的“宏伟蓝图”。

尽管如此,“十一五规划”仍然是解读胡温施政目标的重要文件,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两个具体量化了的指标和建设“新农村”的提法。“十一五规划”建议中的两个数字指标是: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前一个目标表明,中国政府不再仅仅将经济总量作为发展的指标,而是引入了更能反应国民经济实力的人均指标,显示出对中国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自信。将“节能降耗”首次列位经济发展指标,显示出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认识到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的重要和与此密切相关的能源战略危机意识,开始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替代石油战略”以及对环境与污染问题的重视也是这种可持续发展观的体现。

自去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后,“新农村”一词堪与“超女”一词比热,给人以中国农村真的是“旧貌换新颜”的幻觉。从在副总理任上就主抓农业问题的温家宝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有目共睹,例如胡温执政后,每年的重要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针对“三农”问题。“十一五规划”对“新农村”的构想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措施是“多予少取放活”。其实,对于近10亿的中国农民来说,农村新与不新并不重要,他们更关心的能否得到更多的实惠和改革中背向农村的利益天平失衡是否能得到矫正。


民生问题上无法作秀

中国的人大和政协会议常被称为是“花架子会”和“政绩工程会”,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所决定的,也是胡温政权靠务实的个人执政作风和提倡“新三民主义”也无法改变的。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观察到,近年来“两会”中以具体民生为内容的议案比例还是有所增加,一些人大代表传达民意的职能与意识也有所增强。中国的百姓虽然并不指望人大代表真正能代表他们的利益与政治意志,但是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下,他们还是会睁大眼睛,仔细看看“两会”究竟讨论什么样的悠关民生的话题。而在这些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政治作秀是很难蒙骗作为观众的百姓的。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社会贫富分化,衡量社会分配公正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这一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对于大部分生活在中国大陆的中国人来说,教育乱收费问题、看病难看不起病问题以及房价上涨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子女教育、医疗和住房已经成为普通人难以承受的“新三座大山”。如果中国的改革不能让广大普通人在教育、医疗、住房上有所保障和质量提升的机会,那么政府的合法性必然受到质疑,社会不平等所带来的社会冲突必然会越来越尖锐,社会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民本”也好,“亲民”也罢,如果“两会”在“新三座大山”问题上仍停留在清谈的水平上,人们就有理由不再对“和谐社会”抱以什么希望。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