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从分裂到统一 - 两德关系回顾

Andrea Grunau
2015年6月7日

民主德国开始修建柏林墙时,西德政治家们虽然纷纷表示抗议,却并不愿意激怒东方阵营从而引发战争。勃兰特总理开启的较为温和的东方路线。最终打开了东西方两大阵营间的铁幕。

100 Jahre Willy Brandt mit Robert Francis Kennedy 1962
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德国之声中文网)"凌晨二时,我们第一次听到有关消息,3点48分以后,陆续有无线电通报称,各边境关卡已经被铁丝网封锁了起来。"这是当时柏林市长社民党籍总理候选人威利·勃兰特(Willy Brandt)向全世界通报民德方面开始修建柏林墙时的情景。勃兰特立即中止了竞选活动,并在柏林召集议会紧急会议。他当着英美法占领军代表的面,对修建柏林墙提出强烈抗议:"柏林市议会向国际社会就这一分裂德国的、违背人性的不法行径提出控诉。"勃兰特激动地说:"这些冰冷的水泥桩将这座城市一分为二,是刺向德国统一和柏林城市生命力的利刃。"

时任总理阿登纳在柏林墙建起9天后才前往柏林图像来源: picture alliance/Konrad Giehr

与威利·勃兰特不同,时任德国总理的康拉德·阿登纳(Konrad Adenauer)并没有急于因此中断竞选活动。他是在柏林墙开建九天后才赶到柏林的,竟然比美国副总统约翰逊来得都晚。柏林墙开始修建的当天,阿登纳发表广播讲话称:"我们将同盟友协调后作出必要的应对措施。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对来自东方的挑战,作出既坚决又冷静的回应。"威利·勃兰特同样也呼吁各方保持镇定,并强调他坚信分裂状态不会持久:"从来没有人能够长期维持奴役制度。我们决不会默许划分柏林,非法分裂国家的行为。"

东德越境者遭枪杀

三天之后,德国《图片报》的大标题是"东方阵营动手了,西方怎么办?西方在袖手旁观!"阿登纳总理继续保持观望态度。西方盟友也是在三天之后才向莫斯科提出抗议。而在此期间,东柏林和整个东德的民众都已经被高高的围墙圈了起来。在东德当局的军事威慑下,东德民众只能望"墙"兴叹,不再能够联络西德的亲友。勃兰特致函美国总统肯尼迪,敦促他采取切实措施,比如向联合国提出抗议,但肯尼迪却只肯采取一些象征性的步骤。现在披露的史料显示,当时他曾对顾问说:"一道围墙要比一场战争好得多。"为了表示对西德盟友的安慰,他派遣副总统约翰逊出访德国,并向西德增派了1500名美军士兵。

然而,面对东德难民在边界地带被射杀的惨状,这些美国士兵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开始修筑界墙的第十一天,就发生了越境者遭枪杀的事件。试图越过柏林墙的民众在东德一侧遭到枪杀,而西方却无能为力。1962年,时年18岁的东德青年费希特试图越境时,腹部和背部中弹,倒在血泊中大声呼救,但无论是西德警方,还是美国驻军都不敢进入东德境内对他施以援手。一个小时过去了,他的呼救声越来越微弱,直到东德边防军士兵将他拖走,数百名西德民众目睹了这凄惨的一幕。柏林墙修建后的十周之内,就有十五人在试图进入西柏林时死于非命。而在柏林墙下死于非命的,却不仅限于越境者,五岁男童梅特戏耍时不慎落入施普雷河,西柏林救援人员立即赶赴现场,但因为这里是民主德国领土,他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小男孩溺水身亡。

1962年,时年18岁的东德青年费希特试图越境时,腹部和背部中弹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默克尔盛赞勃兰特开启的东方政策

要想改变现状,就要寻找新的途径。时任威利·勃兰特(Willy Brandt)新闻发言人埃贡·巴尔(Egon Bahr)1963年首先提出了所谓"以接近促转变"的建议。该建议当时立即遭到保守派政党的反对。几十年过后,现在基民盟的立场显然已经有所变化。2014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德国统一日庆典上发表演说称: "同阿登纳联合西方的政策一样,威利·勃兰特开启的东方政策也为科尔日后同苏联就德国统一开展会谈奠定了基础。"

勃兰特1970年到访东德城市埃尔福特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在威利·勃兰特担任外交部长的基民盟和社民党大联合执政时期(1966 - 1969),德国政府就开启第一轮接近东方阵营的尝试。1969年,社民党和自民党开始联合执政,出任总理的勃兰特对外交政策有了更大的决策权。在其第一份政府声明中,勃兰特就提到了两个德国并存的现状,但他同时强调,两个德国之间并不是普通的国与国关系。勃兰特很快就开启了新的东方政策,其目的是在解决德国分治问题之前,同苏联及其势力范围达成某种临时性共识,以缓解欧洲局势。为此目的,勃兰特首先同苏联签署了协议,稍后又同波兰签约。1970年三月,勃兰特前往埃尔夫特,举行了同民主德国部长会议主席威利·斯托夫(Willy Stoph)的首次会晤。临行前他表示,他此行并"不抱幻想","我们已经失去了德国的统一,这是一条不归路。"埃尔夫特民众激动地高呼"威利!威利!",这对东德当局来说,无疑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因为民众喊得"威利"是指勃兰特,而不是威利·斯托夫。

1983年7月25日,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会见来访西德巴伐利亚州长基社盟党人施特劳斯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Sven Simon

签署协定与来自阶级敌人的巨额贷款

1972年两个德国之间签署了基本协定。与此同时,联邦德国政府就德国统一问题致函民主德国,再度强调,联邦政府将依照联邦德国基本法,继续追求德国的统一。保守派当政的巴伐利亚认为同民主德国签署的基本协定违背了追求德国统一的准则,因而向德国宪法法庭提起诉讼,不过,这一控状最终被法官驳回。

有趣的是,恰恰是巴伐利亚州长基社盟党人施特劳斯(Franz-Josef Strauß, CSU),这位一向自称同社会主义民主德国不共戴天的人,竟然在十年之后同民主德国做起了生意,当时民德正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1983年,施特劳斯会晤了民主德国外汇事务专员沙尔克-哥罗德科夫斯基(Alexander Schalck-Golodkowski),稍后又同东德领导人昂纳克(Erich Honecker)举行了会谈。施特劳斯促成西方向民主德国提供了一笔价值数十亿的贷款,此举在其党内引起激烈争论,一些党员愤而退出基社盟。作为回报,民主德国政府拆除了两德边界上的自动射击装置,并放宽了对双边民众旅游的限制。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被推倒,前总理勃兰特(中)在舒恩贝格市政厅前向集会中的柏林民众发表了讲话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dpa

国际舞台上的两个德国

1972年的基本协定,为日后两德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两个德国均成为联合国成员,双方就互派常驻代表达成共识,两个德国均出席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1975年,勃兰特的继任赫尔穆特·施密特以及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均签署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的《赫尔辛基最后文件》,从而承认了边界的不可侵犯性以及对人权的保障。后来,民德的民权人士就常以这份文件作为法律依据。

作为同东方和解的积极倡导者,勃兰特自己却同民主德国有过一段极其糟糕的经历:1974年,常年在他身边工作,并一直深得信任的工作人员君特·纪尧姆(Günter Guillaume)竟被发现是民主德国特工人员,勃兰特被迫引咎辞职。其党内同仁赫尔穆特·施密特接任总理,并继续执行勃兰特开启的温和路线。1981年,施密特总理出访民主德国。同以往不同的是,为了避免再次听到民众的欢呼声,这一次东德政府对西德来宾实施了更严格的隔离措施。

1989年之秋-两德重新走向统一

1982年赫尔穆特·科尔取代施密特成为新一届总理,当时,对两德分治状态的批评声再度高涨,不过涉及德德关系的政策仍坚持以往的路线。科尔开始实施前任施密特总理签署的北约扩充军备协定,东德方面虽发出德德关系将因此走向冰冻期的威胁,但并没有采取实际步骤。1987年,科尔在波恩会晤来访的民主德国领导人昂纳克,昂纳克是首位出访联邦德国的国家领导人。联邦政府不断支付巨额赎金,以帮助东德因越境被捕的民众以及异议人士重获自由。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被推倒,科尔总理立即中断在波兰的访问行程前往柏林。他同前总理勃兰特一起在舒恩贝格市政厅前向集会中的柏林民众发表了讲话。勃兰特再次重温了他当年的预言:"柏林会活下去,柏林墙必将倒塌。"这位经历了1961年柏林墙修建过程,并对此进行过公开谴责的老人激动地说:"我感谢上帝让我有幸经历欧洲重新走向统一的这一天。"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