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巴克到麦当劳:商战犹酣,美国品牌重新定位中国
2025年11月16日
(德国之声中文网)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开出第一家门店时,不仅卖咖啡,也是在向中国新兴的中产阶级兜售西方的生活方式。星巴克此后快速扩张,一度牢牢占据中国高端咖啡市场。
然而,这种先发优势如今已被削弱。瑞幸、Manner等本土品牌在门店数量上已超越星巴克,并通过激进的定价策略、深度移动化运营以及对中国消费者习惯的精准把握迅速抢占市场。瑞幸超过九成的销售来自App,而星巴克仍主要依赖到店消费。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报道称,星巴克2021年至2024年在中国的收入暴跌近19%,降至30亿美元。根据欧睿国际(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数据,星巴克中国份额在过去五年从34%(2019年)跌至14%(2024年)。
在中国遭遇逆风之际,星巴克本月宣布将把部分中国业务股权出售给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私募基金-博裕资本,交易达40亿美元。双方将组建一家合资公司,星巴克保留40%股权。
几乎同时,汉堡王将其在中国业务的多数股权出售给一家北京私募基金,对方投入3.5亿美元,双方成立合资公司,目标是在2035年前把中国门店从1250家扩张到4000多家。
不仅是美国企业面临挑战。法国运动零售商迪卡侬也计划出售约30%的中国业务股份,估值在10亿至15亿欧元,以应对本土竞争压力。
中国品牌加速领跑
对美国零售商而言,挑战不仅来自需求放缓,更来自本土竞争者的速度与成熟度——本土品牌推出新品的速度更快,定价更具竞争力,并与微信、支付宝等中国数字生态“无缝融合”。
“许多国际品牌在中国的品牌号召力正在减弱,”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专门研究数字化转型的Chengyi Lin教授告诉德国之声,“如今的制胜之道是敏捷性和适应性。”
中国消费市场的竞争强度可从以下数字看出:国内有129个电动车品牌、超过5万家咖啡连锁店,以及45万家以上的奶茶店。
本土品牌不仅攻占大众市场,还在向高端市场挺进,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提供优质产品。食品、时尚、电子和出行等多个领域都出现本土品牌正面挑战外国企业的态势。
市场研究机构CTR总经理Jason Yu表示,本土品牌过去常常模仿跨国巨头,而现在某些领域已经做到反超。
“以咖啡为例,本土连锁推出新品往往只需几周,而星巴克却常常要等待总部数月的全球审批,” Jason Yu对德国之声表示。
众多分析人士普遍认为,随着中国品牌加速全球扩张、并持续在本土削弱西方品牌地位,跨国企业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将成为更明显的趋势。
美国企业在关税阴影下减少对华依赖
合资公司只是“去风险化”的策略之一。疫情过后,多家美国制造商重新布局全球供应链,以减少对中国在生产与零部件上的依赖。例如苹果已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度,而耐克扩大了在东南亚低成本市场的生产规模。
在经济增长不均衡的背景下,美国企业对中国的信心跌至历史低点。美国商会上海分会2025年9月的调查显示,仅41%的企业对未来五年持乐观态度。
但对于星巴克和汉堡王来说,寻找私募基金合资方并不意味着退出,而是为了更快获得资本支持、数字化能力和本土运营效率——这些在如今由中国品牌领节奏的市场中尤为关键。
“(中国合资伙伴)拥有本土知识、人脉和资源,能让跨国品牌更好地融入中国生态体系,而不是孤军作战,”Yu表示。
这波合资潮会有所不同吗?
历史上,合资模式曾是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必经之路——1990年代法律要求如此。然而这类合作也伴随风险:监管执法不力、运营控制权弱,以及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等。
许多美国企业曾吃过亏:控制权被稀释、决策效率下降、与合作伙伴的利益冲突等。到了2000年代,大量外企逐渐放弃合资,更偏好独资经营。直到2022年,中国才允许外资在零售领域完全独资。
根据中国美国商会数据,美国公司依旧对合资结构持怀疑态度。贸易摩擦和地缘政治令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数千亿美元商品的中美关税仍未解除,而围绕台湾及其他地区的摩擦加剧也增加了美国企业管理层的担忧。
美国品牌还能保持竞争力吗?
Yu告诉德国之声,以往合资公司被视为“不得已的选择”,但如今的新合资模式“完全不同”,更多是出于战略需求,而非法律强制。
“在一个本土品牌能在几周内推出新品、并全面融入数字平台的市场里,‘敏捷’就是重中之重。没有这些合作伙伴,许多美国零售品牌根本跟不上节奏。”他说。
对美国零售商来说,最大的风险不是竞争,而是彻底退出中国市场。退出意味着放弃长期增长。在表面看来,撤离看似“去风险”,但也可能让品牌变得无关紧要。
“如果你离开中国,失去的不仅是当下的销量,还会失去未来塑造消费者习惯的机会,”Chengyi Lin告诉德国之声,“一旦这些习惯被本土品牌塑造,外国企业几乎不可能再重夺他们的青睐。”
DW中文有Instagram!欢迎搜寻dw.chinese,看更多深入浅出的图文与影音报道。
© 2025年德国之声版权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如无德国之声特别授权,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当行为都将导致追偿,并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