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婚姻落伍?
2013年11月24日(德国之声中文网)德国是一个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国家,习惯上,人们的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行为规范等都有宗教思想作为后盾。然而,21世纪新世代人在面对一些伦理问题时显然陷入了瓶颈困境。前不久,德国基督新教协会(EKD)主席施耐德(Nikolaus Schneider)发表一篇自认为有助于方向指引的《婚姻及家庭定位文件》,却始料未及地演变成了能量巨大的爆炸性议题,并形成了一个暗流涌动的模糊战场。它已成为一个价值保护者针对价值改变者、保守派针对自由派的战场吗?德国媒体就此议题进行了报道及评论;它也成了周日礼拜、教会设施以及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甚至一些天主教会的主教们也表达了批评性看法。毫无疑问,这份"定位文件"引爆了近年来最大一场有关宗教政策的争议,并导致2千3百万新教教徒的意见分歧。
仅这份160页文件的标题就显得笨拙、别扭:《在自主性及依赖性之间 - 强化家庭作为可靠的共同体》(Zwischen Autonomie und Angewiesenheit - Familie als verlässliche Gemeinschaft stärken)。2009年起,一个专家小组着手为20个新教地方教会上层组织起草这份原则性文件。文件的主调是:基督新教认同所有家庭形式,包括同性伴侣关系以及所谓的重组家庭(Patchwork-Familien)。人们不应将婚姻视为唯一的家庭模式。这份文件受到了特别是来自自由派新教徒的喝彩,理由是:教会终于进行了迟来的,配合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调整。
传统婚姻的理想模式
回顾历史:随着市民社会的发展演变,德国的婚姻和家庭形态及其价值定位,于18世纪末叶及19世纪逐渐定型:典型的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子女组成。20世纪上半期纳粹掌权期间,这种家庭组成形式被视为无懈可击的理想模式。同性恋受到法律禁止。
数百年来,教会力推此种典型传统家庭模式,更何况,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即诞生于这样一个所谓的"神圣家庭"。时至今日,天主教和东正教会仍将男女婚姻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上帝的意旨。
变迁的时代
二战后形势逆转:以父亲为挣钱养家的一家之主,与主内的母亲及子女形成的稳固组合,在1970年代中期发生了变化。根据巴伐利亚神学家夏蒂恩女士(Stefanie Schardien)的观察,固有家庭模式此时展开了多元化走向。而由此引伸出的一个问题是:70年代出现的退出教会人数明显上升的现象,是否跟疏离与教会的紧密联系有关?
现代的两性之间,除传统婚姻关系外,其它的共同生活形式日益增多,如:同居、重组家庭、同性恋伴侣等。夏蒂恩表示:"同性恋伴侣如今已被社会接受,并获得国家认可。例如2001年颁布的民事伴侣关系法,为同性伴侣关系提供了一个法律框架。"
激烈抗议
基督新教的保守派人士抱怨该文件方向模糊,缺乏对基督教婚姻和家庭规范的认同。"德国基督福音会联盟"主席(Deutschen Evangelischen Allianz)迪纳尔(Michael Diener)指责该文件否定了所有正常婚姻关系不可侵犯的神圣地位。一个全国性倡议团体要求"德国基督新教协会"理事会收回《婚姻及家庭定位文件》,理由是:该文件作者意欲消除或淡化家庭的概念。但协会主席施耐德不为所动。
婚姻非落伍模式?
不久前"德国基督新教协会"举办了一场与此有关的神学原则问题学术研讨会。四位著名神学家一致认为《婚姻及家庭定位文件》引述圣经的内容不多。而施耐德则强调,该文件的前提仍然是以基督教义的家庭原型为典范。他说:"基督新教协会理事会希望通过这份文件对单亲及重组家庭表示关注" 。论战仍将持续,结果尚无定论。
作者:Klaus Krämer, 编译:杨家华
责编:叶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