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再访“亲华专家”桑德施奈德教授

采访记者:安露2007年9月23日

德国外交协会的中国问题专家桑德施奈德教授曾多次接受德国之声的采访。他对中国崛起的看法客观、冷静,受到中国听众和网友的赞扬。而在德国,他不时受到媒体和其他中国问题专家的批评,说他对中国过于友好。前不久伯尔基金会在柏林召开的西方对华政策研讨会上,德国之声记者与桑德施奈德再度交流。

德国人看中国图像来源: Theresia Hebenstreit

德国之声:桑德施奈德教授,我还清楚记得一年前在汉堡峰会期间采访您的时候,您对中国和欧洲的讨论当中,特别是欧洲的傲慢态度感到气愤,一年来这种状况有什么改变吗?

桑德施奈德:我想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有关中国的讨论发生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变化,那就是对中国的批评越来越多,而且倾向于将罪责都推到中国身上。如果欧洲的经济或欧洲的企业无法适应来自中国的竞争,那么责任不在中国人,而是欧洲企业自身。随着奥运会的临近,我担心这里会发生英文叫做China bashing,就是对中国一味地批评,其原因是出于对中国的无知,就象前几年盲目的中国热也是出于对中国的无知一样。

德国之声:在冷战结束之后和全球一体化的过程当中,还存在不存在“西方”这样一个概念?

桑德施奈德:形式上还存在。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共同价值的讨论,有人称之为跨大西洋的价值,将民主加市场经济作为一种成功的模式。尽管欧洲和美国之间有种种不同,但还是存在根本的共同点。不过,“西方”,这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西方国家之间也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利益,这使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变得更加困难。

德国之声:共同的价值观是否能作为制定共同对华政策的基础呢?

桑德施奈德:回答是否定的。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这是不容置疑的,但这不是一个制定共同对华政策的基础。制定共同政策的前提是拥有共同的利益。而大西洋两岸,即使在欧洲内部也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共同利益。

德国之声:目前中国对欧洲来说,是不是竞争大于合作呢?

桑德施奈德:很多人是这样认为的。很长时间里,我们西方关于中国讨论的大前提是西方企业到中国去,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分一杯羹。现在我们发现,中国企业也走出来了,他们在我们的市场上同我们竞争。这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发展进程。只是那些对中国过于盲目的人才会真正感到惊讶。

德国之声:此间媒体充斥了对中国的消极报导。翻开这两天的报纸,你会读到“中国黑客袭击西方政府部门”、“美泰警告来自中国的危险玩具”这样耸人听闻的标题。这是媒体的炒作吗?还是中国确实是一个比较愿意犯规的游戏伙伴呢?

桑德施奈德:中国并不比其他国家更爱犯规。我们先来看所谓的间谍丑闻。其他国家也搞间谍,谁也不说,一经发现,会有些尴尬。但友邦之间也互相刺探情报。我们知道,我们的美国朋友想方设法得到有关欧洲国家的某些情报。欧洲国家之间也不例外。中国的间谍活动被发现,因此目前的气氛不太好。玩具的情况类似。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这是很正常的。日本、台湾也有过类似的现象。当然因为现在出问题的是小孩儿玩具,公众尤其敏感。这会在几个星期之内令很多人情绪激动,会使美泰的股值受挫,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产品形象受到的损害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而围绕玩具质量的讨论则会很快平息。

德国之声:为什么人权这个问题对德国、对欧洲这么重要?

桑德施奈德:我们不能将媒体有关人权的讨论与人权在欧中和德中关系中所占的份量混为一谈。有关人权的讨论中,不能忽视德国内政的因素。大多数访问中国的德国政治家知道,他们回家之后必须向公众交待,他们是否在中国谈到了人权。中国的谈话伙伴也了解了这一点,并学会了泰然处之。当然对一个民主国家来说,希望看到人权受到保护。不过我也发现人权讨论已经更为务实。人们认识到,中国需要时间来兑现相关的立法,需要时间改变其部分人权政策。公正地说,欧洲的人权也不是一夜之间就发展到现在的程度,而是需要了100年、150年的时间。我们不能要求中国在两、三年之内彻底改观。这是一个已经启动了的进程。我坚信,这一进程将继续下去。

德国之声:这里的媒体和您的一些同行批评您对中国过于友好,这样的批评使您感到痛苦吗?

桑德施奈德:不,根本没有。我的任务不是作中国的朋友,更不是中国的敌人。我的任务是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中国的发展,为德国制定中国政策提供借鉴。如果在某些善良人们的眼里这是对中国过于友好了,那么我是完全能忍受这样的意见的。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跳转至下一栏 DW热门报道

DW热门报道

跳转至下一栏 更多DW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