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冬奥会双人花样滑冰赛小评

2002年2月12日

冬奥会上最吸引人的比赛-花样滑冰第一项赛毕。双人滑决赛既引人入胜,也让人深思。尤其是裁判因素,再次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八十年代的德国冰上之星、二夺冬奥会女子单人花样滑冰金牌的卡塔琳娜.维特图像来源: AP

这次双人滑决赛有几件事值得点评一下。一是中国花样滑冰近年来的突飞猛进再次得到了证实,二是俄罗斯的统治地位不是那么容易动摇的,三是裁判应该如何打分始终是个难以掌握的问题。

中国花样滑冰已经走出了一枝独秀的时代。几年前,有个陈露,曾经攀登上了女子单人滑的顶峰。然而,那时可以说既是前不见古人,也可以说是后不见来者。但陈露实际上是带来了中国花样滑冰的春天。现在这一点已经显得很清楚了。

继陈露而起的首先是中国的双人滑。世界体育界看着申雪、赵宏博是如何一步步地挤到最前沿的。然而他们一度仍然是那样的孤独。忽如一夜春风来,本次奥运会双人滑中,居然有三对中国选手跻身在前十(一)名之内,这是最令人震惊的事情。尤其是排名第11(短节目后曾排在第9)的张丹和张昊这一对,女的才16,男的也才17,前途不可限量。

历史上的花样滑冰强国德国现在只有个小小的愿望,即有选手能够打入前10名。但中国舆论似乎把目光集中在申雪和赵宏博身上,对这三对表现的集体力量反倒没有太注意。同样的现象也表现在中国的男子单人滑方面,已经至少有两位中国选手早已在世界顶尖的边缘了。中国女子确实还没有接上。中国人在这方面却也在美国的关颖珊那里找到了寄托。

应该说,中国的花样滑冰在艺术上与俄罗斯等还有很大差距。但即使在这方面,近年来也有了很大进步了。从技术上说,世界体育界不少专家认为,申雪、赵宏博可以说是最好的“运动员”。

双人滑是俄国在花样滑冰中的王牌地盘。俄罗斯从1964年开始是冬奥会双人滑的必然得主。从那以来,这块金牌从来没有旁落过。俄罗斯的运动员的艺术素质实在是令人惊叹,不服不行。同步性之高,芭蕾底子之深,音乐感之强,都可以说得上独步天下。美是俄罗斯顶级运动员的最大优势。当然,他们的体育水平也是很高的。

正因为俄罗斯近四十年稳定在世界双人滑之巅,才使他们的地位那么不容易不动摇。这就是一个总体印象分。除非他们有重大失误,否则把俄国从他们的王牌地盘中排出去,对于那些专家-裁判来说,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这次的决赛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

这次决赛的第一、二名之判有误,这不是北美媒体独家见解。德国八十年代二夺冬奥会女子单人滑金牌的卡塔琳娜.维特甚至说:“这种打分是一场骗局”。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在最高水平的比赛中,决定胜负的往往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加拿大选手确实在艺术表现方面,在美的方面比俄国这一对略逊一些,但也是很美的。而在技术方面,加拿大选手一点失误都没有,而俄罗斯的男搭子西哈鲁利泽一度“立足不稳”。但在技术分方面,他们的得分仅略高于俄罗斯选手。这是决定的因素。

当然,裁判那样判,有多方面的可能。有的裁判固然可能是出于崇俄心理,传统心理,但另一方面,更后一步出场的申、赵这一对已经预报可能演出四周抛跳。如果他们给了加拿大选手5.9,甚至6.0,如果申、赵抛跳成功,他们又该怎么给呢?这恐怕也是一个客观因素。另外,9名裁判中有4名偏向加拿大选手,5名偏向俄国选手,胜负很微妙(中国裁判是把第1名给了加拿大的),而且有的裁判喜欢艺术性,有的则注意体育的完美,这种人为的裁判标准之难定,在这种时候表现得最为明显了。

从申、赵这一对看,这次能够拿到第三是合理的。如果他们四周抛跳成功,完全有可能得金,但恐怕也不是绝对的。从艺术素质上看,他们与前面两对还是技差半筹。不管怎么说,他们的勇气还是得到了嘉奖。如果不是由于尝试世界最大难度新动作而摔在地上,他们可能铜牌都得不到。中国有些媒体在中国选手得分问题上也抱怨裁判,这其实也是一种成见。这种抱怨并没有什么道理。

无论如何,中国花样滑冰的进步是举世共睹的。集体的进步已经出现,实际上中国花样滑冰的春天已经到来。这才是最重要的。无理由地抱怨裁判,却只能给人气量狭小的印象。中国一些运动员在领奖牌时表现得不服气,其实也不但于事无补,而且只能带来不良印象。今天的表现,可能也会打进未来的裁判印象分里去的。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